通讯员 刘亚平
今天是记者节,为此想起了13年前的2008年3月,当时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干部,我奉命奔赴青藏高原,跟随本处一支参加援藏保卫队伍进行采访报道,亲眼目击了参战民警们不畏艰难,挑战极限,克服高原缺氧的困难,迎风斗雪巡线的经历。现整理片断故事,记录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青藏情怀
参加援藏出发之前,领队老王拿出一个陈旧铝制的纪念章给我看,让我猜是什么?从红色斑剥的纪念章表面,我隐约只看清了“1981年……铁道兵”几个字。便随口说:“这也许就是你当兵时的纪念品吧。”老王诡秘一笑说:“你说的不全对,这可是我参加修建青藏铁路时的一枚纪念章呢。”“你参加修建过青藏铁路?”我一阵惊奇。“是啊,我们修的是格尔木路段,至今都27年了。”老王一往情深,从他深邃的眼光里,让人看到一种朴实的情怀。不说不知道,说了真奇妙,老王参加修建青藏铁路的消息象高原上吹来的风一样,很快在援藏民警中传开了。
自从队伍里有了这位进入过神秘雪域的“老高原”,大家既敬佩又好奇。在大伙浩浩荡荡开赴格尔木的旅途中,又多了一份谈资,总是围住老王问长问短,就象在探究神奇高原的秘密一样。老王也乐此不疲,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什么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啦;什么四季不明,冷暖交替啦;什么高原缺氧,多穿衣防感冒啦等等,说的是一串串的,大伙也听的是心里一阵痒痒的。“信不信由你,到了那里自己感觉就知道了。”老王末了的一句,是旅途的结束语,也给大家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悬念。我注意地看到,老王在说起高原之情时,手里始终在摸着那枚心爱的纪念章。
两天两夜的旅行,终于到达了格尔木,大家果然感觉到了地域的差异:寒冷、头晕、胸闷、心慌、行动吃力。这大概就是说的那种“高原反应”吧。令人想不到的是,老王竟然脸色不好,反应似乎比一般队员还严重一些。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年龄不饶人哪,现在刚进山都已经吃力了。”尽管如此,他强忍不适,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组织着队伍,赶到了指挥部的集结地。所有内地来到高原的人,出现的不适都是暂时的。过一两天后,大家似乎都才缓过一口气来。老王身体适应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当年修铁路时住过的营房,亲眼看看参加修建过的线路。
在格尔木车站,老王抚摸着一棵杨树,深情地说:“这些树都是我们当年种的,现在长高了,长大了!”走在格尔木管内的线路上,老王象见了久别亲人一样,简直都在用心在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握手。他走着、看着,生怕漏掉哪一个环节。在一块里程碑边,老王捡起一块道渣石,深情地说:“这条铁路可是我们一寸寸地修建起来的啊!这里,我们流过血流过汗,有的战友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这片土地上……”此时,我看到,老王捏着道渣石的手有些发抖,眼里也噙着一股清泪。不远处,一趟列车呼啸而来。老王雕塑一般地站在路基边,对列车行着标准礼,注视着列车从身边轰然通过。末了,他象在为援藏队员上传统课似地说:“二十多年前,我们是建设者,现在又成了这条铁路的保卫者,任务艰巨而神圣,就是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坚决保卫好这条高原铁路啊!”我们都默默地点着头,细细品味着这片高原之情,接受着吹拂而来的高原之风,掂量着肩上这份沉重的责任,觉得迎接这场严峻的挑战,这一生都不虚此行。
初到昆仑山口
从格尔木至昆仑山口约150公里,地处海拔3000多米。第一次进山,总感到头有些发胀。然而,看了在这一带守卫点工作的民警大多活蹦乱跳的,我有种内疚感。大伙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十分理解地说:我们刚进山时,头几天脑袋都是懵的,过一阵习惯就好了。有了合理的解释,我一阵释然,好象人一下都清醒了许多。
当然,进入雪域高原并非如此简单。除了经过高原气候的考验,还要在艰苦的生活上过关。在这里,山下每天一次送来一日三餐的食品,因路途寒冷,食用时全是冰冷的,咬一口都是白白的粉末。民警们常常就着开水吃得津津有味。当初我实在难以下咽,时间久了,也成了家常便饭。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民警们的工作却丝毫不敢马虎。平日24小时都有巡逻线路的任务,仅管坐的是汽车,可是150多公里的往复奔波和重点设施的检查,一个班下来就是三四个小时,累得人直不起腰来。我跟了几个班去采访,其中一天遇到黄沙弥漫的时候,戴着口罩鼻子和嘴里也都是沙子。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黄沙、阳光、寒风交替袭击了三个多小时,结果个个都是黄尘满身。
高原缺水,生活及饮用是第一的,自然没有洗浴的条件,一天忙下来,顶多是洗个脸擦擦身子就不错了。这对于我们这些南方来的守卫者也够受的了,可民警们无怨无悔,入藏随俗,个个都忍痛割“洗”了。进山采访,还有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一名刚进山的民警在午餐时,将没吃完的半个馍馍丢在桌上,带队干部见了,立即召集民警开会,他手中拿着半个馍馍说:“刚才我发现餐桌上被民警丢下半个馍馍,实在浪费。我今天把它吃了,希望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发生。”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带队干部吃下那半个馍馍,心里都不是滋味。那名丢馍馍的民警,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个时候,带队干部语气更加坚定地说:“我们是什么队伍?是铁的队伍,那么就要拿出铁的作风来,不要为半个馍馍丢掉了我们的警队的志气!”这件事对民警振动很大,一波激起千层浪,以后在守卫点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问题了。
初到昆仑山口,给了我太多的收获。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人生理想和思想方面的。每当我吃着馍馍时,我会想到只有援藏民警才能感受到的那份甘苦;当我看到那魏巍大漠和冰川时,就会想到民警迎风斗沙艰难巡线的身影。因为强烈的高原反映,他们难得睡上一个安稳的觉,十天半月都没有条件洗上一个干净澡时,我会感动地落泪。高原的美令人神往,这里的沙漠、冰川和蓝天白云无不醉人心魄,但稀薄气候下的艰难与困苦却发出了极限的挑战,随时检验着前往者的生存能力。
在这里,最难受的是气候干旱,使人整天是嘴唇干裂,鼻腔布满血丝。加上平日吃的多是干馍馍,生活是极为单调和艰苦的。想想这些平日在家里为一餐饭,缺油少盐也会唠叨一阵的人,这时却是那样的沉静、那样的相互理解、那样的互相关照、那样的顽强战斗,这是一种什么神奇力量啊!是坚持?是信念?是艰苦环境的磨炼吗?为此,我生出许多感慨:关键时刻考验人,我们铁路警队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那是一种顽强与拼搏团队力量的勃发。
(编辑:杨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