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源 记者 肖卓根
春运过后,气温低至零下2度,沪昆线涟源站又迎来了客流高峰,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一趟列车开始加速,平稳地驶过道岔。
道岔不远处一阵“哗哗啦啦”,一群黄马甲拿着仪器,三步并作二步冲上了2米高的铁路道床。个子不高、平时少言寡语的欧阳承伟,在这群黄马甲中并不起眼,但“火车头”的称号让人不得不注意他。在工友的心中,他是一位决不允许让漏检、漏判、误判、违章发生的探伤零差错“火车头”。
两条钢轨是列车行进的基础,欧阳承伟的岗位责任,就是给钢轨探伤。钢铁铸就的线路看似坚不可摧,但受生产工艺、热胀冷缩、服役期限等因素,钢轨内部易产生肉眼不可见的细小裂纹,这些裂纹在列车轮对的冲击下会发生病劣,给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要想避免这些钢轨劣化,就需要探伤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手段防患于未然。
欧阳承伟所在的涟源探伤工区负责沪昆线杨市至石泉区段106公里线路,85组道岔的钢轨探伤任务。拿着笔记本大小的仪器,他以蹲姿与钢轨打了7年的交道,先后为3种类型的钢轨焊缝、道岔探伤6000千余次,发现并及时处置伤损钢轨57处。
要完成这些任务量,至少在广州和北京之间步行往返7次。不仅如此,在探伤过程中,大概每1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这就意味着,在完成日常7公里甚至更长的工作量时,每10分钟就要抬着近60斤重的仪器在1米多高的道床边坡上下。如果发现疑似病害,就要进行复核,至少要保持蹲姿8分钟。一旦遇到了集中修、春运、两会等关键时期,这些日常数据往往都会大幅增长。
铁道线路上不同于外部的环境,夏季如火炉,冬季像冰窖。寒风中,目测、除锈、涂油、镜照、探伤、清刷、锤敲……各项程序却一丝不苟,欧阳承伟穿着单薄的工作服,拿着探头的手已被干燥的寒风吹起了红色小疙瘩。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在他看来,列车汽笛回荡在耳边,是他最有自豪感的时刻。
2022年,欧阳承伟以年度走行2548.7公里,检测道岔440组成绩,在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无损检测员工种排名劳动竞赛中排名第一。至今保持了零漏检、零漏判、零误判、零违章,获得了2022年全路“火车头”奖章。他总结探索出的鱼鳞轨核伤5步探伤法,使该类病害的探伤精准率大幅提升。
风渐渐地小了一些,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大地,银色的钢轨折射着耀眼的光芒。“工长,这个焊缝检查完了,没问题,我们进行往前走吧。”欧阳承伟双手撑着膝盖缓缓站起,再一次接过路轨仪向前推进。像每次那样,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屏幕,继续用零漏检、零漏判、零误判、零违章,诠释着工务探伤工的执着和坚守。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