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桥原名“火烧桥”。原在从衡阳往郴州桂阳的官道上有一座木桥,殊不知何年何月被一场大火烧毁,因此,被当地人习惯的称为“火烧桥”。尔后,在原址上用石板将其修复,随之也将“火烧桥”改称为“火石桥”。
火石桥自开基祖公、仁昭公的第六世孙友相公、在明成化(1470-1480)年间,从桂阳筱塘卜居此地,总占地面积几百亩。已发展有二十多代、二百多户家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火石桥古民居)
吾祖乐居五百零,繁衍生息留古训。
厚德博学定宗旨,慈善公益和睦邻。
谆睦堂会祖倡导,歴代书香谱作凭。
文武师灯屈首指,高风亮节追前人。
火石桥是一座古建筑群,座北朝南,北高南低,冬暖夏凉、视野广阔,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是居家繁衍生息的世外桃源。经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考察,(2015-2019年)火石桥古民居群被列为衡阳市、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石桥是一座保护完整的古居民群建筑,它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用石头雕刻而成,配有石墩,大门上方分别书写有“龙门第”“陇西第”“鸣凤世家”“青莲第”的牌匾。
“鸣凤世家”大门左侧刻有“咸丰拾年,李鸿卿造”的字样两边墙垛呈“山”字型,青砖青瓦。地面是青一色的青砖,磨砖砌地,平滑成行,有如方阵,非常讲究。古建筑居民群屋成一字形排列,大门前面用青石板砌成的村中古道、平坦、整洁、宽敞。古道前方有一口船型的大水塘,清澈见底,魚儿欢畅,仅供生活洗涤之用。每幢古建筑内设有天井采光,暗沟排水。每栋房屋之间相隔两米多宽的小巷、设有侧门相连,形成纵横交错、行人方便的通道。无论暴雨还是雪霜天气,在整个建筑群内相互行走,连衣服和鞋帽都不会淋湿。
图为(火石桥官厅屋)左为市委宣传部方富贵副部长 右为白沙关细林在此考察
官厅屋是经朝廷授意,按规制建造的府邸。分为三晋,大门是采用汉白玉条石雕刻而成,门框上刻有“青莲第”,大门两边用角石砌成,呈喇叭状。雕刻有“龍盤虎踞”“鳯起蛟腾”等条幅。横幅上雕刻有八仙过海、鹿、兔、游龙戏凤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人寿年丰。
进入官厅屋大门,为第一晋,中间设为中门,古时候有朝中官员和乡绅来访或家有喜事时,大开中门,以示诚意接待。两边为侧门,供家人日常出入。第一晋与第二晋之间是天井,天井中央由四块汉白玉石雕刻的各式吉祥物图案,约两米宽,三米长。
图为(官厅屋天井)
过第一晋天井,就进入中晋大厅。厅内非常气派、四根腰围粗的木柱高耸,左右两层楼房。
越过中晋,两边是两个小天池,中间是进入第三晋的通道。第三晋厅正中是神龛,装饰华美,雕刻有寓意吉祥、平安长寿的图案。
第三晋是供奉祖先、家庭喜事、接待亲朋好友及贵宾的地方。据说八台巡府彭玉麟暗访广东途径火石桥,曾与先祖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且受到巡府大人彭玉麟的缪赞。
官厅屋东边是“新厅屋”。“新厅屋”的后面是“横厅屋”。横厅屋是东西延升的,祖辈们用横厅屋给家中佣人居住及做马厩。祖辈们在此饲养过两匹骏马,一匹纯白色的叫小白龙,一匹宗黄色的叫黄龙。骏马用来传递信息,速度快,从白沙到常宁只需1~2小时。
“官厅屋”与“新厅屋”“横厅屋”的后面,有一棵大愧树,历经二百多年的沧桑,树干已空洞,枝叶却繁茂翠绿,像一个老掉牙的老人一样,守护着古老的官厅屋。
图为(龙门第)
“龙门第”三字是用镂空的手法精雕而成,即是岁月流失,久经风雨,木板失去原有的颜色,但那遒劲的笔法亦然显现出它的苍劲和年代的沧桑。
火石桥历代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在清.嘉庆年间大兴土木,在村里建了一座面积约四五百平米的宗祠,楼房为两层、砖木结构,两边墙垛呈“山”字型,青砖青瓦。分上下两晋,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下为花池,两边有水沟排水。花池中栽有芍药、芙蓉、葡萄等花木,中间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每逢八月桂花盛开,香飘四邻,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厅堂中间有六根粗大的木柱,竖立在石墩上,柱上刻有盈联。厅堂的正面设有神龛,神龛木雕华美、精巧、有麒麟、狮、象、八仙过海等图案、栩栩如生,神龛上方和左右两边悬挂有金字匾额及对联,苍劲隽拔,正中供奉着孔夫子聖位。
祠堂内可供六个大班级学生上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马、石湾、红旗、大路、上洲等大队的学童齐聚在这里读书。神龛中间挂着一幅硕大的毛主席画像。神龛前改造成土戏台,长约10米,宽6米。供学生文艺演出、开会之用。第一晋第一层有六间房,可供老师办公和居家。祠堂门前有一排排杨柳树、柏树形成一条绿色长龙,特别是那棵矗立的大柏树,苍翠挺拔、直插云天。守护着祠堂,使祠堂显得更加庄严。
李氏宗祠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年久失修,终属危房。为了教师、学生的安全。在一九八二年被拆毁,李氏宗祠从此消失了。为孩子们读书方便,在原址上建了一所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供孩子们读书。
火石桥祖辈们为鼓励村中子弟多读书,民国初年与邻村李氏联合成立“义学会”又称“谆睦堂”,集资置田30余亩,用来发租,每年将收来租谷用于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弟子。
李氏祠堂兼学堂,曾是火石桥村历代人才成长的摇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秀才安秉公,其三子邦通公高中举人,次子邦逵公,清.道光年间曾被诰授朝议大夫,参与朝廷议事,夫人周训莲亦被朝廷诰封恭人称号。邦逵之长子定锜,字“元白”庠生,清.咸丰和同治年间,曾历任湖南省城步,龙阳县儒学训导,并候选为知县加同知衔,诰封四品朝议大夫。邦逵之次子定链为监庠生,三子定钊为监生,四子定镳为庠生等,直到清末人才济济,代不乏人。
火石桥历来家规严谨,对违反族规、不孝敬父母、长辈、游手好闲、赌博斗殴之人,常常开祠堂门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对违反族规、家规者,由各自长辈亲人拿竹板击打背部,如家人心痛或不打者,即由本村长老、理事来执行。
火石桥民风淳朴、不畏强暴,遇到外来入侵之敌时,敢于奋起反抗、英勇顽强。此例屡见不鲜,在一九二六年底,李伯荣、李定易等带领本村民众参加农民协会,加入减租减息,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之中。后来,桂阳太平山匪徒掠夺白沙人民的财产,(即吊羊,绑架勒索有经济实力的商人)李伯荣,王春荣带领白沙团防局与匪徒展开殊死搏斗,多路阻击,匪徒死伤数人,最终落荒而逃,从此白沙才得以太平。
火石桥人酷爱艺术传承,已具悠久历史,如耍狮舞龙、舞枪弄棒、打八仙拳、大马步、小马步、驴狮过江等,武艺精湛,代代人才辈出。特别是湘南民间花鼓戏尤为盛行,民国年间就成立了花鼓剧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又增加不少演员。最擅长的剧目有“四季发财”、“韩湘子服药”、“后堂审子”、“沉香救母”、“黄河摆渡”、“张公百忍”、“杨子云过五关”、“邝寡妇讲礼”、“毛子贞打铁”、“兰三保打砖”、“嫌贫爱富”、“春风亭赶子”、“安安送米”等喜剧和一些正能量的剧目。每逢春节期间、农闲时节到附近村庄演出,并经常到几十里开外的祖居地桂阳筱塘、廊门、仙塘、龙泉会、坳背、神门等地联谊演出,长达月余,节目精彩,技艺高超,观众场场爆满。曾经台柱上一副对联:“金榜题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
村中有一口甘甜可口、清澈见底的水井,水质优良、夏凉冬温,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火石桥人。一井为飲用水、二井供食物洁净、三井仅洗涤之用。
图为(火石桥水井)
火石桥位于白沙镇南端,村北是人口稠密且水陆畅通、物资繁华的白沙古镇。东临舂陵江畔,西接太平岭山脉,座北朝南,北面后垅山巍峨挺拔、古木参天,像一条巨大的盘龙。后垅山高于村子地面十几米,冬天能阻挡北来的寒风,夏天则是避暑乘凉的世外桃源。村中大道贯穿东西。村东、村西两条由北向南的公路穿村而过。
村南有一条二百多米的船型水塘,水质清澈见底,犹如一条护城河。村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四季如春。有一条从桃子冲、寨背、由西往东的溪流,灌溉着村中近千亩良田。村前树有两付石夹板,按朝廷规制,共4块,高4米,宽0.7米,厚0.2米,碑顶刻有4寸见方的小洞。这是代表官级的象征。在当时来往的官员,文官见此下轿、武官下马。这就是朝廷赐予的殊荣。
图为两付夹板中其中一付
村西又名“窑厂里”。发现有几处烧青砖瓦窑的遗址,故称“窑厂里”。还有一幢古建筑,座西朝东,大门上书有“青莲第”,屋內中间设有天井,正厅设有神龛,神龛也是凸出的、各种雕刻精致、优雅,有鹿、羊、兔、八仙等式样,神龛上放着祖辈的牌位,有不少牌位是先祖死后点过主的主盒子。(主盒子其实就是一个长七寸,宽三寸,厚六分的木匣子,中间有一块可活动的木板,上面写着某某老大人或老孺人神主位)左边是后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在此居住。
图为窑厂里古建筑
村东临近舂陵河,水源来自新田、嘉禾、南山。往南有一条从白沙街至桂阳,用青石板砌成的平坦官道。商贾云集,北上长沙,南下星子、连州的茶马古道。那时候挑盐和丝绸贩卖的商家都穿村而过。三国时期,赵子龙镇守桂阳,曾在响钟亭以南20华里处设置屏障把关,后人将地名俗称“关口上”,这条官道南来北往,行人不断,有骑马坐桥的达官显贵,有挑脚抬杠的贫民苦力,更有小本经营的乡贩货郎,川流不息。
火石桥人为方便长途跋涉的来往行人,歇脚避雨。祖辈们在清.道光六年孟夏,先祖安秉公首倡集资建亭,捐钱捐粮,各方商绅富豪纷纷响应,在村东头集资修建一座砖石结构,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的凉亭。内设茶房、居室,马厩和茅厕等,形成院落。凉亭有人居住,专人管理茶室,供路人歇脚、喝茶、聊天等。
亭內四方竖立功德牌,凡捐钱物者,铭刻石碑,彰显楷模。为使碑文千秋永在,碑文上方平盖一块大石帽,八十公分见方、飞檐走角,为碑遮风挡雨。四块石帽中的一块,用物敲击如同钟鸣,轻击声小,重击声大,其声清脆悦耳、优雅动听、回声嘹亮、叹为观止,故曰:“响钟亭”。随着时间的推移“响钟亭”远近闻名,路人皆知。响钟亭,南北大门敞开,南大门石框上刻有门联曰:
响声回旋清风宜人凭君驻足不必挥扇;
钟声优雅香铭沁肺任客小憩何须望梅。
清末,常宁编簒常宁誌,把亭貌以及奇观载入常宁县誌。
墙上题有不少有趣的诗词、对联,有宋朝诗人翁卷的诗句:“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响钟亭东边,开设一家“龙门第”酒坊,铺面整洁,窗门几净。门旁上书有一幅对联曰:
才十盅,唐王红光透龙体,贞观盛世,神威震天下;
过百杯,青莲正气冲汉宵,文曲临凡,挥毫惊高丽。
酒坊往北三十米处,有一小山坡,路边设一座路师公婆殿。过路行人到此顶礼膜拜,以求路途平安。书有一联曰:
捷足分道处,仔细分辨,须认清岔口;
临高观望时,思量再三,必赶超前人。
响钟亭往东三十米,建有一幢积谷仓,年年收租积存,青黄不接时期,低租贷给本村和邻村村民,遇大旱荒年,必放粮拯济众生,以彰显祖辈智慧及积谷仓之用途。联曰:
积天下俭朴粮谷,祈年年风调雨顺;
济世上饥寒劳苦,祷岁岁永乐昇平。
紧接积谷仓有座小庙宇,叫大兴祠。长年香火袅绕,烛光不断,庙门书有一联曰:
大智若愚,惟仁德兼备,理应济人济世;
兴利废弊,须善恶分明,切莫亏众亏心。
响钟亭、酒坊、路师殿、积谷仓、大兴祠等建筑群后面松柏苍翠,古木参天,古建筑群与松柏交相辉映,形成一道自然屏障,把守着火石桥村东的下首。西边太平岭,北面是后垅山,村前大水塘,把火石桥紧紧环抱,有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护卫,真乃“任凭风浪起;稳居桃源村”。
二零一九年 仲夏
火石桥 李嗣宝 编撰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