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肖卓根 通讯员 周源
2022年秋末的一纸任命,让王渤海雄赳赳气昂昂走进了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娄底工务段。面对即将到来的铁路一线生活,王渤海信心满满、豪气冲天,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却是隔着万水千山:大学辛辛苦苦考下了中级线路工证,任命的岗位却是探伤工。
这两个专业都是干嘛的呢?打个比方,好比一个医院,线路工是“骨科大夫”——祛瘀化血,正骨推拿;而探伤工是“b超医生”——钢轨“怀孕”了,通知线路工准备“接生”,同属一个医院,一个是门脸,一个是幕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岗位。
起初的忧伤
隔岗如隔山,当“菜鸟”遇上“超声波”咋办?“技多不压身,只不过是重头再来。”2001年出生的王渤海干完一碗“鸡汤”,默默给自己加油鼓劲。
在娄底探伤车间学习一个月后,王渤海被分配到了偏远山区烟溪探伤工区,本以为当个幕后“医生”的要求也不过如此,但现实又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风来雨去,每天至少步行8公里,忍!培训仪器和现场仪器操作界面不同,再忍!探伤路径,走快了要被考核,走慢了被师傅催,还忍!但是,没有一天能够准点吃饭,这不能忍!
“工长,我正在长身体,我饿啊,走不动了啊!”王渤海抱怨,看着探伤仪器上红红绿绿蓝蓝的点点,就像脸上的痘痘想抠却不能抠。“走不动也要走,这春运期间我们的工作半点疏忽不得,想当年……”见此情景,前辈们开始看展红色思想教育。
“想当年?想当年,我也是玩得了专业成绩靠前、搞得了测量、知晓铁路发展史的主儿。”王渤海愤愤不平,幽幽感叹:“长恨此生不逢时,才堪经纬有谁知?”
奋起学本领
专业特长无处施展的现实很窘迫,快递等到发霉的工区很枯燥,王渤海的自怨自艾引起了工长谭湘平的注意,没承想,谭湘平听到王渤海的诉苦后哈哈大笑:“咱俩同道中人。”
“怎么可能,您的威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外行人’怎么可能把一个班组带得这么好?”
“臭小子,我真没骗你!这是我的第21个春运……”
“头可断,血可流,名声不能毁,堂堂大学生的名声怎能断送在我的手里?”听了工长的春运故事,王渤海又找回了自信。带着工长传授的“锦囊妙计”再次回到训练场,踏踏实实当起了“菜鸟”。
“探伤是铁路安全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钢轨内毫米大小的细泡就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春运,我们更要加密检查,更不能大意。”谭湘平搬出旧伤损轨边说边示范:“找伤损,讲究出手稳,方向准,眼睛狠。”……王渤海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拿着探头的手颤颤巍巍犹如小儿学画。
首次战春运
“菜鸟”的首个春运悄然而至。“天之骄子”的突然转变,让同事们齐刷刷投来惊奇的目光,他浑然不觉:“这个时候撂挑子不干那可真是前功尽弃了,亏本的买卖我可不能干。”
光豁得出脸不行,还要吃得下苦。春运期间,沪昆线娄底至怀化区间每天开行159趟客货列车,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密集时段每5分钟就有一趟。王渤海主动承担了抬机、除锈、打油的工作,正常来说,如果要完成日常7公里的工作量,他们就要抬着近70斤重的仪器在2米高的道床边坡上下至少30余次。
“春运就是一次大考验,我们每天用脚步来丈量安全,这样才会责尽心安。”王渤海说道。他们都在铁路干线上奔波,流动作业的日子很艰苦,不过,在野外摸爬滚打大半年后,王渤海渐渐地理解并爱上了这份工作。他坦言,班组的工作涵盖各种类型的钢轨,还有伤损类型,春运攻坚战,“不仅学会了查找钢轨伤损的手艺,而且和班组兄弟们在一起,又像是回到了大学。”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