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春晖 通讯员 陈琦、武志光、唐文亚
五月的株洲,穿行在株北站区新建的响田大桥,远眺繁忙的铁道线上,一幅“钢铁洪流”的场景图引入眼帘。5月2日华灯初上,当这座“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正准备回归夜晚的宁静,中国铁路广州局株洲车辆段株北南运用车间却迎来了五一假期最繁忙的运输高峰。走进株北南运用车间下发作业场,特级技师李建军正俯身探入车底,手电光束如手术刀般精准划过车辆走形部,金属敲的击声与机车风笛在夜色中合交织成特殊的劳动夜曲。
这是中国铁路华南地区货运的重要枢纽,作为广州局管内货车列检作业量最大、股道最多、环境最复杂的作业杨。今年56岁的检车员特级技师李建军,在检车员这个岗位上捍卫着车间3724天零事故的纪录。作为列检特级作业场的一名安全守护者,他的工装口袋里永远装着三样“法宝”:检车锤、记录仪、信号旗。
“10道35位17型车钩互差超限!”现场故障预报声打破了片刻宁静,电台接到故障信息的李建军疾步如风,黄色安全帽檐下渗出细密汗珠。走近故障车辆,发现原车钩磨耗板已超限,便随即拿出车钩调整装置,招呼着现场作业人员“赶快去工具箱取一块新磨耗板来,这个必须更换”,他娴熟地操作液压杆,上下压控,只见液压杆精准推进,仅用10分钟便化解了可能引发列车分离的安全隐患。
像这样的“守护之战”,在李建军的工作中像是“家常便饭”。今年五一期间,车间日均检车量突破历史峰值,他独创的“三查三控”工作法成为应对激增运力的制胜法宝。楼上值班室监控屏上的数据跃越着运输安全的脉搏,在保障节假日物资运输安全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李建军"在日夜守护着车辆的健康。
走进车间创新工作室,门口的展柜陈列着李建军团队的1项国家专利模型。那个形似"L型"的棚车车门滑轮调整工装,将棚车门滑轮故障处置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8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杠杆卡尺,却解决了现场同类故障多、劳动强度大、处置时间长的难题。从“安全压轮镐”到“车钩调整装置”,1项国家专利、3项省部级创新奖项,每年为段里节约检修成本近百万元。更令人称赞的是,他们针对车钩互差的技术攻关,经过近百余次试验改进,创新采用“液压补偿+智能增高”设计,让故障处置效率提升3倍,每年减少列车晚点120余列。
“李老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要讲的内容都早已熟记于心”车间24岁的大学生古文星评价道。这位身兼集团特级技师与金牌教练的“双料名师”,既是车间安全密码的守护者,又是青工成长成才的职业发展导师,连续五年来,累计授课679课时,创造了段新入职学员连续五年,考核通过率百分百的“神话”。更令人称赞的是,2024年两次为中车集团派驻塞拉利昂的维修人员授课,他的检车口诀传到了非洲,获得了中车集团领导和职工的广泛好评。
在李建军的教案本上,记录着与时俱进的育人密码,“想给大家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当车间组织技能竞赛选拔时,他总是与参赛选手打成一片,反复模拟竞赛场景,对每一名选手的优势特点了如指掌,因人而异精准制定培训方案,补齐技能短板。近年来,在段技能竞赛中车间多次获得货车检车员团体第一,经他培养的50余名技术骨干中,34人晋升技师、16人晋升高级技师,其中3人走上专业技术管理岗位。
“他不光业务能力强,更是一个妥妥的“工作狂”,每当节假日他都会主动申请在岗位值班值守”。身边同事们说到李建军的工作作风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5月1日,凌晨1点45分,李建军在现场盯控完一趟列车作业后,脱下安全帽擦了擦头上的汗珠,目光注视着这趟满载节日物资的列车安全正点出发,身后又有一趟趟灯火通明的列车长龙缓缓驶入作业场的不同股道,等待他和同事们的安全护航。
(编辑:聂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