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彭俊峰 李建梅
“八一”是个特别的日子,G6001次正载着特殊的使命驶向远方,车厢内,四位平均兵龄16年的退伍老兵正挺直腰杆立岗,肩章虽已换成铁路制服标识,但眼角的坚毅却仍带着军营的烙印——他们是长沙客运段G42组的乘务员们,一群把军魂铸进骨子里的铁轨守护者。
列车长江志鸿的军靴曾踏过边疆的冻土,如今虽换成了平底皮鞋,却依旧踩出正步般的沉稳。43岁的他总说:“两年兵龄太短,短到不够把‘优秀士兵’的奖章捂热;但军魂很长,长到能让23年的铁路职业生涯,每天都像站军姿般严谨。”巡视车厢时,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如同当年在哨位上敏锐地观察着四周:乘客的一声咳嗽、行李架的一丝松动,都逃不过他的“军旅雷达眼”。
58岁的列车员吴文根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16年军旅生涯留下的“勋章”。他的军功章锁在抽屉最深处,却把三等功的精神刻在每一次服务旅客的过程中:帮老人提行李时,手臂肌肉的发力方式还带着投掷手榴弹的惯性;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时,嗓门里仍有部队口令的穿透力。有人问他为何总把“收到”挂在嘴边,他笑着拍拍胸脯:“在部队,这俩字是承诺;在列车上,这就是对旅客的承诺。”
列车员刘国平、余万春这对“40+”的战友,当年在演训场是并肩冲锋的兄弟,如今在车厢里是服务旅客的默契搭档:整理行李架犹如叠出的“豆腐块”被褥棱角分明;应答旅客时的“到!”字,温暖而有力量;就连给婴儿冲奶粉,都能精准控制水温——那是在部队炊事班练出的“火眼金睛”。他们的三等功奖章上还留着硝烟味,如今却用这股狠劲,把车厢擦得能映出人影,真正做到了待旅客如亲人。
午后阳光斜照时,江车长正蹲下身帮旅客捡起掉落的东西,指尖的老茧蹭过后,像在抚摸当年的枪托。“当年保家卫国,靠的是枪;现在守护旅途,靠的是心。”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乘客们或许不知道,眼前这个递来热水的列车员,曾在抗洪一线扛过沙袋;那个帮孕妇搬箱子的师傅,曾在地震灾区搭过帐篷——他们把对人民的忠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平移到了人来人往的旅途。
夜幕降临时,退乘会的口令划破寂静:“向右看齐!”四位老兵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笔直,皮鞋跟磕出的脆响,惊飞了树梢的夜鸟。江车长的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沙哑:“今天服务零投诉,但我们服务旅客永无‘止境’。”星光落在他们的帽檐上,像极了当年军帽徽的反光,只是这一次,光芒里多了些烟火气,多了万千旅客的温暖回家路。
他们总说自己“退伍了”,可军装的底色从未褪去。当列车碾过铁轨的“铛铛”声传来,那分明是军鼓的节奏;当他们弯腰拾起乘客掉落的物品,那弧度恰似当年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从军营到列车,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这承诺,刻在军功章的纹路里,写在整洁的车厢内,更融进每一次弯腰、每一声应答、每一个守护平安的深夜里。
铁轨延伸向远方,正如他们的忠诚没有尽头...... 这群铁轨上的老兵,用军魂铺就坦途,用铁骨撑起晴空,这一切告诉人们:有些东西,比军装更难脱下;有些坚守,比军功章更值得铭记。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