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雨湖区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和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现辖2个乡、3个镇、10个街道(含湘潭经开区),63个社区、71个村,以及1个省级园区—雨湖高新区。总面积451.39平方公里,总人口61.61万人。随着长株潭一体化、“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等深入实施,华夏幸福、中铁五局、湖南金龙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雨湖产业新城、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片区开发、十八总商业街、西二环等项目的顺势建设,雨湖已然步入发展快车道,被评为湖南省十大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县市区,2019年、2020年交通工作获评省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6月30日,人民交通网随湖南省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办,与中央驻湘、省级主流媒体记者一起前往现场调研。
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赵文斌
湘潭市雨湖区系典型的城郊结合区,现有国道1条18.155公里,省道3条47.707公里,县道11条94.74公里,乡道34条118.95公里,村道600余条1216.24公里。总的来看,该区现辖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大部分穿山邻水而行,特别是部分早期建成的公路临水临崖,交通安全整治难度面临着点多、线广、面长等客观制约。同时,城郊道路基础设施差异明显,车流量较大,且有4个高速公路连接点(含九华经开区),动态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雨湖区紧紧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总体目标,以农村公路临水临崖、超限超载隐患治理作为推动顽瘴痼疾集中整治重点,全力推进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一名。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985亿元,整治安全隐患点600余处,隐患里程达160余公里。今年以来,一般事故发生数81起,同比下降35.7%,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下降明显,连续三年未发生死亡两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抓组织领导,强统筹力度
雨湖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及道路交通安全重要论述,坚决扛起道路交通安全政治责任,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先后12次审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先后20余次深入一线暗访调研督导,其他区领导分片包案深入现场抓整改、督落实,压实了工作责任。
积极探索“3+”模式,即“部门+乡镇”联动、“部门+交警”联合、“线上+线下”联治,形成了以交警、交通、城管、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为主,各乡镇(街)、村(社区)全力配合的工作体系。对于每处隐患,实行“四个明确”“三张清单”,即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主体和责任人,制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今年以来,先后开展拖拉机、校车、“两客一危”等联合行动80余次。
依托路长制、道路包保制等,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交通安全整治,全面充实“两站两员”建设。目前共组织志愿者开展巡路1000余人次,排查隐患80余处。结合民意调查、“三级干部下网格”等工作,鼓励倡导社会共同监督,目前共收集各类建议、意见50余条,有效扩展排查范围。
区财政除每年保证隐患治理专项资金外,对于超出专项资金的治理项目,特事特办,区领导进行特别批示,即可到位。同时,对道路破损严重、安防设施不全的道路,积极争取“三路建设”、危桥改造、国省道大中修改造指标,累计争取省、市资金2000余万元。
紧盯关键一体查
结合“纾困增效”行动,分类走访源头企业,做实摸、排、谈三项举措。“摸”即摸底,重点掌握货运车辆信息台账;“排”即排查,重点抽查企业登记台账与视频监控和称重系统;“谈”即约谈,重点掌握企业主要负责人、驾驶员安全意识。今年,共计走访源头企业60余家次,约谈企业负责人25余次,实现了应排尽排、应管尽管。
重点对潭锰路、320国道、白云路及临水临崖路段进行研判分析。既分析事故发生时段、车辆类别、事故类型,又分析交通安防设施的布局,也分析重点车辆的来源。通过对重点路段的综合巡查,排查整治各类道路隐患600余处,整治里程达160余公里。
全面开展马路市场整治,46处马路市场均已取缔并对新建的集贸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整治流动摊贩600余人次。结合“重振商圈”行动,在基建营、大洋百货等地增设人行道20余处,新增停车位200余个,并实现中央商务核心区停车场市场化运营。针对农村学校、集镇等事故易发点,累计增加减速带、标志牌160余组。
狠抓成效一体治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3处不停车检测系统卡点,实行市区联动、路警联合,重点对利用农村公路绕行避检、午间夜间执法空挡超限运输等违法行为实施强烈打击;对全区19家源头企业安装视频称重和监控系统,并接入到市治超平台,实现了进出场车辆实时监控;依法新增限高架10处、限款墩35组。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合行动46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374台,卸载货物1921吨,处罚计分1803分,罚款45.48万元。
狠抓酒后驾驶、违法载人、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加大管控力度、从重处罚。今年以来,共查处违法载人827起,无证驾驶852起,超员133起,酒驾醉驾653起,特别从去年9月开展“戴帽行动”以来,戴帽率从30%增长到90%以上。
重点围绕农村公路、新建公路等危险路段开展“三百清零”行动,实现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牌、道口桩、警示灯全覆盖,特别是对因特发状况所引发的危险路段进行了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涟水河、团结渠、梅花渠道、宋樟渠等临水路段安防处置工作。
建章立制一体促
教育、交通、交警、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审批校车线路,对安防设施不全的新增路线坚决不予批准;对巡查发现校车路线缺乏安防设施的路段,责令停止运营,并待交安设施完善后再予以通行。同时,对于新改建道路建设项目,交警部门全过程参与并给与交安设施意见,确保项目安防设施合规、合理。
对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建设项目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将设施维护纳入公路养护工程范畴,定期维护更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对S219姜道线、S216潭锰路、X144新黄线等8条安全隐患较大的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全面完善各类安防设施。同时,区整治办加强督促检查和“回头看”,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下发80余份交办单到相关责任单位,相关交办工作已全面完成。
对辖区近三年来发生亡人事故的74个部位以及事故率较高的白云路、姜道线、320国道进行事故分析,以“点位要精、问题要准、措施要实”为标准,由交警部门出具事故分析报告,并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综合会商,选择最优整治方案,真正做到“一点一策”,同时做到“防一治百”,举一反三。截至目前,完成姜道线“五小工程”、320国道长下坡路段、白云路电警信号灯、桃园路口综合治理等隐患处置工作,并整治90余处安防破损点,有效防范事故风险。
临水临崖整治
充分发挥交警中队、派出所、“两站两员”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作用,全面摸清600余处临水临崖路段的行车规律、重点人群、重要节点等信息,做到了动态管理。
针对近三年来村民筹资自建的48条农村公路以及90余处安防破损点,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后,根据轻重缓急,分类实施。
针对市长热线反馈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点建议提案,实行快办快结,做到了办结率、满意率百分百。
超限超载治理
在强化七里铺治超站的基础上,组织交通、交警、市执法支队,针对潭锰路、白云路、320国道、二环线等重要路段,以及中午、傍晚、凌晨等执法空挡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联合执法行动。
采用“以奖代投”政策,辖区19家源头企业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和称重系统。依法新增10处限高架、35组限宽墩。
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彻底斩断超限超载的利益驱动链条,消除企业和司机“不超载不赚钱、多超载多赚钱”的念头。严格执行“一超四究”制度。同时,加强与周边县市区联动,细化责任,倒查工作流程。就超载车辆,实行一体化的“黑名单”制度。治超工作连续三年排名全市先进。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