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沥青路面、醒目的黄白标线笔直延伸,公路两旁,青山、绿水、田野、屋舍依次铺开……驱车行驶在浏阳的公路上,“行在路上,如在画中”的美妙感觉令行驶体验让人沉醉。
浏阳地处湘东,多山地丘陵,历史上曾因交通不便,发展十分受限。要致富,先修路——对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浏阳人有着最深的体会。多年来,浏阳人凭借着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打通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道路。319国道、106国道、荷文公路、金阳大道、蕉溪岭隧道、天马山隧道……从泥巴路、砂石路、水泥路到沥青路,这些熟悉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个浏阳印记,深深刻在一代代浏阳人的记忆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浏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改造S103和S530(原G319)等路段,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公路文化,全力助推浏阳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助力加快建成“两个中心”、挺进全国五强。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正章
改革创新
巧用“四共”模式,建设普通公路服务区
荷文公路是浏阳城区连接南区红色景点的一条重要通道,素有“湖南最美乡村公路”之称。荷花街道建新村村部位于荷文公路旁,自去年9月份以来,不少过路的司机发现,建新村村部旁多了一个建新服务区。走进服务区大厅,休息室、开水室、母婴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建新服务区于2020年5月开始建设,同年9月份建成,属于普通公路服务区。“这种服务区的建设,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资金问题,一个是用地问题。”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易志坚介绍,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上级下拨资金有限,要同时解决征地、建设的问题,难度很大。
为此,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创新性启用“共创、共建、共用、共享”的“四共”模式,整合旅游资源,与建新村合作,在村部旁设立服务区,解决用地难题。
“此外,村部的厕所、卫生室等设施,可与服务区共享,而村部日常维护的费用,可以通过出租服务区商店获得,形成双赢局面。”易志坚说。结合乡村振兴,服务区的商店内还设立了农产品销售区,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建成后的建新服务区,占地约8.8亩,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涵盖停车场、便民超市、卫生室、餐饮、公厕、快捷充电、母婴室、公路沿线景点介绍、休闲健身等配套设施,成为了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的可推广典型,并获得省交通厅、省公路事务中心的高度肯定。
此外,近年来,浏阳一直深入推进公路“路长制”改革。早在2016年,浏阳就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公路“路长制”,将公路管理的主体责任分解到沿线乡镇(街道),变“一家之事”为“众人之责”,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形成示范,成为公路养护的“国家标准”。就在今年1月11日,浏阳的“路长制”改革成功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名单。
据统计,自2016年“路长制”改革实施以来,浏阳各级路长巡路30余万次,全市整改乡镇(街道)公路路口2319处,设立各类标识标牌2674块,清理马路市场95个。目前,全市参与“路长制”工作的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全市国省干线公路路况优良率达93%以上,有力营造了“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
文化建设
建起公路文化史展馆,传承奋斗精神
1993年,浏阳举全市之力,首开“国道县修”之先河,修建G319浏永高等级公路,开凿了当时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长的公路隧道——蕉溪岭隧道群(3900米)。1996年10月1日,G319正式建成通车,浏阳经济从此走上了腾飞之路。20余年来,“不畏艰难、大胆开拓,不等不靠、负重争先,团结拼搏、改革开放”的319精神,始终激励着浏阳人民拼搏奋进,展现着浏阳公路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为记录浏阳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奋斗足迹,激发广大公路职工的干事豪情,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投资建起了全省第一座县级公路史展馆——浏阳公路文化史展馆。8月30日,记者来到澄潭江镇的荷文公路养护站。在养护站旁边,公路文化史展馆静静矗立。展馆内部模拟蕉溪岭隧道造型,两侧的文字资料、纪实图片和历史实物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展示着浏阳市公路建设及养护发展的历史。
路碑、文件、标牌……展品数量繁多,收集十分不易。“为了尽量收集齐全,我们一个个打电话问、做工作,上户寻找。”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纪检监察室主任陈阳春介绍,由于年代太久,时间跨度大,人员变动频繁,许多展品都是从前员工的老房子、抽屉柜里找到的。
如今,浏阳公路文化史展馆已成为浏阳公路传承历史、对外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