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丁再根 通讯员:沈玉琢
2020年以来,湘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标公安部交管局规范执法“六大体系”建设目标,充分消化吸收南京现场会的成果,全面整合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源,以“全系统规范执法、全流程监督管理、全方位服务保障”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执法管理中心,实现全要素、全链条、全闭环执法监管,呈现出队伍正规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违法违纪数量、有效投诉数明显下降的良好发展势头,执法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立足实用,全面完善执法监督管理体系
主动适应公安部“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以“一中心”“一平台”“五系统”为主体架构,健全完善交警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管理体系,全流程、全方位、全时空强化执法管理,积极推动执法监管创新发展。
执法管理中心牵头抓总。由法制部门牵头,从车管、驾管、事故、纪检等部门抽调专干集中办公。按照“管理中心牵头总揽、业务科室跟线监管、办理单位定岗监督”的三级监管运行机制,采取现场督查、视频巡查、网络筛查、随机抽查等工作措施,除每日实时在线督办核查外,中心还编发周报、月报、专报以及和专项评估报告,实现交警执法监督全覆盖。
执法监督平台凝聚合力。以公安部交管局“六合一”平台和湖南省交警总队“道安监管云”平台为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手段,将全部交管业务系统汇聚至全市交警智慧执法监督平台,实时预警异常数据,实现了对民警路面执法、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罚等关键岗位、执法环节全方位、无空隙动态监管。
五大系统响应联动。打通数据壁垒,创造性地将移动警务通、涉案车辆、酒精测试仪、执法记录仪和执法办案等系统有机关联,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网共享,极大地提升了交通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的效率,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
二、立足实战,全面加强靶向执法监督
在公安部构建精准高效的“情指勤督”现代警务模式的要求下,着力提升数据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在数据分析时注意细分场景、用户,多来源、多模式、多形态相融合,有力提升了执法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前移执法关口。全面接入、整合前端感知设备获取的交通运行数据、执法执勤中采集的交通事故、交通违法、接处警等交管业务数据以及非现场执法设备采集的交通违法数据50亿余条,通过预设分析模型,开展跨部门、跨系统碰撞分析,深入发现异常数据背后的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实现执法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诊断、早治疗。
拓展预警半径。以智慧执法监督平台为中枢,归集、汇总、比对各类数据,自动生成热点岗位、高危业务办理窗口的热力分析图,发现潜在问题,让“信息”开口说话,从而实现大到醉驾案件办理、小到拆单执法的全方位、无死角的综合预警监管,引导监管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监督。
实现精准执法。在智慧执法监督平台自动筛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比对和核验,灵活运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系统获取各类情报线索,进一步锁定可能存在的违法信息,做到精准防控、精确打击。2020年平台建成运行以来,共发出预警信息91期,通过预警发现并查处问题292个,行政拘留买分卖分人员17人。
(被查处的卖分人员)
三、立足实效,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公安部推动“放管服”工作以来,驾驶证异地审验、车辆异地交通违法处理等新举措逐一落地实施,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监管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平台科学设置9大类137个监管模型,全面覆盖交警日常执法和窗口服务范畴,助推执法效能不断提升。
实现执法监管实时化。构建执法数据分析模型,结合群众投诉、事故报警、交通流量等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有效解决民警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过度性执法等突出问题;开展非现场合理性分析,实现对执法风险异常的实时感知,将存疑的执法问题在群众感知前预判解决;联通交警、公安执法信息系统,实现刑事行政案件信息互联共享,有效破解交警部门执法办案多头录入、监管无法形成闭环等问题。
实现窗口监管精细化。落实“一人一证一IP”制度,建立车驾管、违法处罚等重点业务岗位人员“足迹档案”,实现系统操作情况实时记录追踪;在处罚大厅建设人脸抓拍系统,并接入省级人脸数据库,实现智能分析处罚窗口人脸数据,记录追踪交通违法处罚情况,大力提高了排查黄牛、“买分卖分”嫌疑人的效能。
实现执法档案数字化。通过平台对民警执法总量、时段、区域、类型、异常数据以及学习培训、信访投诉、复议诉讼、违法违纪等情况自动分析评价,生成规范执法指数,为开展教育培训、调整勤务模式、严格管理队伍提供参考。同时,结合路面拥堵指数、电子警察应用、车辆企业源头管理、民警执法技能、辖区交通事故发生等诸多维度开展智能研判,对勤务大队、中队执法规范化指数进行评分排名,并将平台监管结果与执法质量考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相结合,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执法短板弱项。
(编辑:杨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