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成均 卜雅玲
湖南147个县城,依山傍水的桑植县是一个交通条件独特的山城。一条叫澧水的河流在这里交汇,把县城分割成三块。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在河畔在山腰犬牙交错,千肠百结,相互纠缠,相互排斥,如同身体里的“盲肠”,极大地考验着桑植县交通警察人的服务智慧。桑植县交通警察人借助交通安全顽瘴痼疾整治行动,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实施交通安全科技基础建设工程,让困扰桑植多年的交通拥堵问题一步步得到缓解。
交通信号灯,让灯指挥车
桑植县城是一个典型的山城,街道狭窄是山城的特色。桑植县城老城区街道路面六七米,路面两旁林立着居民小区、学校,每天的上学、上班、放学、下班时间,成为桑植交通拥堵的高峰。
针对交通拥堵,桑植县治标治本,从2019年开始,加大对南门峪、科赛桥、梅家山、文明路、胜蓝路等交通要道路口交通信号灯建设,从最初的4组信号灯增加到20组。与此同时,为了规范驾驶人员交通行为,严厉打击乱停乱靠、超速、不系安全带、不按导向车道行驶、闯红灯、驾驶期间接打电话等交通违法行为,桑植县城区重要路口安装10套电子警察设备,在入城出城的卡口安装5套电子抓拍系统,在县城区、高铁站、旅游区及部分乡镇等重要路段安装近140多套设备对机动车乱停乱靠行为进行抓拍。
为了加强城区的交通秩序管理,桑植县交通警察大队澧源中队,每天安排20名工作人员和5台巡逻车,进行24小时值班巡查,同时还根据上、下学交通拥堵的现状,在澧源一小、澧源中学、十一学校设立了护学岗,分早上7点、下午4点、晚上8点、晚上10点四个时间段安排警力执勤,梳理交通拥堵,基本化解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人行隔离带,疏堵结合治“盲肠”
桑植县城因山势地势而建,公路随山势地势而修,仅六七米宽的街道一旦出现车辆在路面调头倒车的行为,便会发生交通拥堵现象。桑植县城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有一半以上属于随意调头随意倒车所为。县城区文明路公安局路段、何家坪路段、和谐桥路段;帅乡路科赛、金豪路段是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
从2020年开始,桑植县抢抓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的机遇,实施道路隔离带建设工程。交警大队、县城管局根据县城区交通现状及交通组织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报县政府审批对帅乡路、文明东路至和谐桥路段实行道路隔离带建设,共施划非机动车道彩色防滑道22000㎡,安装道路隔离栏3820m,施划摩托车、共享单车位约2100个。
道路隔离带的建成,防止了行驶车辆随意调头、随意倒车的行为发生,一个个红绿灯建成,让城市车辆有序行走。
桑植县在加强道路隔离带建设的同时,根据道路情况将以前临时停车位改成专门的非机动车通道。针对狭窄的路面,用彩色漆给电动车、电动单车开辟一条通道,便于其行驶。为了防止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安装了违停抓拍设备,对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行为进行监控,对占用非机动车道或乱停乱靠的行为,监控抓拍以后,设备自动生成短信提示,提醒驾驶员及时驶离,对不听劝离占用通道的机动车将予以抓拍并进行处罚。
1200万,一段交通盲肠的切割价值
长138米、宽8米的立交桥匝道,投入1200万元,这是桑植县为解决梅家山路段交通拥堵付出的代价。
曾几何时,梅家山路段因为没有修建交通枢纽工程,这里作为桑植县城北出口三条公路的交汇处,进城出城的车辆三方交错,一下让来往的车辆交织在一起,进的进不去,出的出不来,真正成为理不清的“盲肠”。为此,桑植县交警大队要安排大量警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每次警力不少于10人以上,尤其是春节,梅家山路段拥堵成为桑植县的一大奇特风景,人车交错、车流一直从梅家山匝道处堵到县党校门口,有时拥堵长达几个小时,完全靠执勤交警指挥分流车辆和人群,交警每天都投入警力达30人以上才能疏通交通。
为彻底解决梅家山路段交通拥堵问题,桑植县安排1200万元修建梅家山交通枢纽工程,工程采取挖山掘道的方式,开了一条出城通道,一下切割了交通拥堵的“盲肠”,出城车辆有了通道,进城的车辆减少了阻力,车流有了涌动,长期困扰梅家山路段的拥堵问题得到解决。
1200万,对桑植县这个财政收入薄弱的县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可在桑植县委、县政府执政者心中,这笔钱用的物有所值,因为1200万,换来了一个交通安全顽瘴痼疾问题的根本整治。
从信号灯到人行隔离带再到交通枢纽,桑植县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桑植县城的交通安全从无序到有序的治理。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