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宜龙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客运的公益属性,深化城乡客运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稳定、经济的城乡客运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个层级建机制。建立了县、部门、乡镇(街道)三个层级工作专班。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交通、财政、公安、信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工作;县交通运输局成立局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组成车辆收购组,分片联系乡镇(街道),实行集中办公,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均成立工作组,实行“三包一”制度,即一名班子成员、一名乡镇(街道)干部、一名村干部包一位收购车主对象。先后累计动员700余人参与收购工作。
“三”个维度广宣传。聚焦主要对象。入户面对面讲解宣传。深入车主家中进行逐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政策,耐心解答车主疑问,消除顾虑、争取理解,累计走访车主240户车主,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分片包干区域。按城乡客运线路分布情况,将全县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成立由交通、乡镇和车队长等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本片区车辆收购宣传工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宣传广造声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和车辆收购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车辆收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个方面齐协力。重化解。化解车辆收购难度较大的荷叶线、甘棠线车主上访诉求,接待上访车主150余人次,解决问题13个。截至6月30日,共收购客运车辆254辆,100%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且没有引起负面舆情和越级上访的发生,车辆收购工作全省进度最快。重合力。县交通、城乡投集团、公安、信访等部门和乡镇(街道)按照分工安排,做好车辆收购工作。在十天时间内完成了全部车辆的收购。经过评估,原有车辆中可继续使用72台,节约成本1300万元。重运营。县交建投负责运营,平均票价下降30%,减轻群众出行负担。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通线路64条,全面覆盖100%的建制村。同时开展客货邮,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实现物流畅通、城乡覆盖、设施完善、成本降低、服务提升,为建设现代化新双峰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
“三”个要素严保障。瞄“点”,一是坚持公车公营、惠农便民的原则点。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客运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实现了百姓出行的真正便利。二是精准改善站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点。加速推进站场、首末站及招呼站的建设与改造,确保乘客候车环境舒适、安全。同时,完善通行客车的农村公路380公里,结合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对通客车线路临水临崖、平交路口等路段安装钢质防护栏6万余米,安装警示标志500余块,对全县19座危桥进行了改造,路面也进行了全面改善,为城乡客运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画“线”,科学布局运营线路。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运营线路,实现了城乡客运网络的全面覆盖。通过优化线路布局,减少了乘客换乘次数,提高了出行效率。修“面”,环环相扣,运营无缝衔接。6月30日所有农村客运车辆完成收购后,从中挑选出69台车,在进行综合检测后在7月5日开始正式运营,根据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方案要求,在原有驾驶员中优先招聘68名技术好、责任心强的驾驶员,解决再就业问题。运营至今已经受住暑运、中秋、国庆等人员出行较多的节假日的洗礼,运营公司逐步走向正轨。
“三”个步骤谋规划。持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成效管理机制,加强行业监管,确保改革成果持续有效。指导和督促运营公司确保在2025年底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的验收。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继续加大投入,引入更多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来加强运营和安全监管,从而提升客运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力度,今年底将继续采购一批新能源客车,逐步实现新能源客车全覆盖,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的城乡客运体系。持续强化安全保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城乡客运安全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