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贵平
近日,在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2023年“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湖南赛区决赛中,湖南信息学院由国际商学院学院2021级网金1班张雨炫、李思琪,2022级商英6班黎灿宇组成的参赛队伍,在通识教育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雷黎、熊觅两位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实力, 完美展现团队风采,最终斩获本科组一等奖。
湖南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于2018年举办,大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培养为导向,是我国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生赛事平台。大赛涵盖跨文化交际案例开发、表演展示、案例分析、名言名句解读、情景述评、讲述中国故事等诸多环节,全方位多维度考查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英语学科竞赛中难度较大的赛事之一。湖南信息学院自2018年参赛六年来,团队迭代精进,不懈努力,在高手云集的高端赛事中圆梦一等奖,成功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博采众长,以新求变。团队于2023年4月份启动备赛工作。在精心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参赛队伍后,两位指导老师立即紧锣密鼓地启动了备赛工作,而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一个高水平的参赛案例。为了能找到在跨文化领域具备较高学术和研究价值的案例,两位老师对历年来国赛、省赛获奖团队的比赛视频进行了反复观摩和深入研究,对于特别好的视频或片段都要花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频繁暂停并逐字逐句进行记录和分析,剖析细节亮点,摸索思路框架。与此同时,她们并不拘泥于历史优秀案例的选题思维模式,大胆求新求变,提升眼界格局,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各类与跨文化相关的资料和题材,最终将参赛案例锁定为以跨文化管理为核心的巨石集团埃及项目建设历程。该案例聚焦国家“一带一路”时事热点,涵盖了国内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所面临的跨文化典型冲突和优秀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研究样本,为下一步撰写高水平的参赛剧本和案例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雕细琢,鞭辟入里。新颖独特的案例只能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如何提炼打磨出高质量的参赛剧本和案例分析才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编写工作启动后,雷黎、熊觅两位老师就理论框架和行文结构等方面多次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为确保成果质量,编写工作采取了熊觅老师拟稿,雷黎老师校核的模式,结合团队集体讨论,前后历经近四个月,修改完善数十次。期间,为了认真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和每一条理论,两位老师加班至凌晨已成为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提交的参赛剧本、案例分析和演出视频得到了初赛评委的高度认可,在省级初赛4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决赛。
因材施策,以勤制胜。跨文化能力大赛的赛制对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舞台表演、临场应变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为了最大化发挥各成员优势以提升队伍实力,两位指导老师认真分析了参赛学生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针对性分派了角色和任务。为了快速提升队伍成员的跨文化理论水平,熊觅老师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对照比赛内容广泛搜集资料,提炼构建了备赛阶段的理论培训体系,明确了理论提升的方向和路径。为了确保舞台演出效果,两位指导老师分工合作,对学生的排练预演等工作全程进行了悉心指导;雷黎老师更是发挥其系部主任的优势,联系院领导邀请本校艺术学院教授对排练进行现场评价和指导,显著提升了选手们的舞台感觉和表演能力。决赛前一星期,两位老师进一步加强对参赛选手的敦促辅导力度,每天晚上都是加班到十点后才回家。双休日两位老师则是通过轮流值班的方式,全天组织选手开展冲刺阶段的排练和预演。
近年来,湖南信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始终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育人”的理念,紧跟各项各类学科竞赛动态,持续革新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探索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全力提升学科建设成效。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各类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思维和交流素养。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