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徐正茂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唱出了67万新宁人民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美丽迷人的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它的旅游和文旅融合创新世界旅游目的地,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县委县政府县统战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民族间的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先后安排文旅局和文化馆非遗办于2016年创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崀山峒歌》,保护了瑶族人民传统文化和语言,使《崀山峒歌》在文化旅游特色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实丰富崀山人文内涵,服务旅游开发演出,服务于各民族团结交融交流交心和发展。县委县政府县统战部号召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学唱《 崀山峒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作者与陈孝友合影
《崀山峒歌》的重要传承人有:陈孝友、陈孝君、杨冬莲等瑶族歌手。
陈孝友同志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四十年,身材不高,皮肤有着健康的古铜色,面带微笑,待人接物平易近人,结实墩厚。他是在县领导文旅局高度重视和关注下,培养出来的才艺双修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曾任黄金瑶族乡文化站站长,《崀山峒歌》代表性传承人,《竹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湖南瑶族文化研究协会理事。
在县委县政府县统战部的关怀下,2012年5月他挑选12名瑶乡优秀男女,组建成立了“瑶乡艺术团”挖掘出《月光出来亮堂堂》、《郎在高山捡干柴》、《瑶家敬酒歌》、《好久没到这方来》等经典瑶乡老歌,整理出瑶族传统能吹、拉、弹、打的竹制乐器,注册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带着“瑶乡艺术团”参加了国际国内大型文艺演出,获得领导赞美,专家认可,并多次获奖。
陈孝友现在省级休闲街区——舜皇里从事文艺演出活动,接待各地各民族游客。并在舜皇里研学基地教授中小学生各民族的孩子们“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课程。
在县城街上、在乡村、在景区景点,也许你遇见他,目光一闪而过,他——陈孝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陈孝友在平凡的群众文化旅游工作中,为民族团结进步,为群众文化与旅游工作融合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编辑:杨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