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子军 尹义龙 彭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天骄幼儿园的滑梯,映照在冯晓金弯下的腰背上。这位46岁的园长正细心地为一个小女孩系紧松开的鞋带,孩子温暖的小手轻轻抚过她的面颊,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湘潭县云湖桥镇,这所不起眼的幼儿园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培育了数千名儿童,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冯晓金的围裙口袋里永远备着两样东西:创可贴和糖果。"孩子受伤时需要抚慰,进步时更值得奖励。"她说。从青丝到华发,这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园长妈妈"的教育者,用半生时光在乡野间筑起了一座爱的城堡。
2003年,25岁的冯晓金还是新苗幼儿园的一名普通教师。目睹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田埂边的守望者",她毅然考取园长资格证,次年创办了天骄幼儿园。"那时的乡村连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从未黯淡。"回忆起初创时的艰辛,冯晓金将自家两层小楼改造成教室,用废旧轮胎涂上七彩颜色做成游乐设施,首批招收了30多个"泥娃娃"。
创业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开园第三天,一个3岁男孩在奔跑时不慎撞到墙角,额角渗出血珠。冯晓金抱着孩子一路狂奔到镇卫生院,泪水比家长流得还要急切。"当时真想放弃,但家长反而安慰我:'庄稼哪有不磕绊的?'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扎根于此。"冯晓金回忆道。
面对幼儿园中超八成的留守儿童,冯晓金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乡土教育法"。她精心设计了"四季课程":春日里带领孩子们挖野菜包饺子,夏季在树荫下举办"稻田故事会",秋天组织运动会邀请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云加油",冬季则教孩子们编织围巾寄给远方的亲人。每个教室都挂着"亲情连线时刻表",老师每周至少与家长视频通话一次,让亲情不因距离而疏远。
云湖村一对兄妹的遭遇尤其牵动冯晓金的心。父亲入狱,年迈的爷爷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她不仅减免了孩子的学费,还联系县人大代表送去了生活物资。孩子的奶奶紧握她的手哽咽道:"您就是他们的亲妈。"
2024年农历正月初三,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向冯晓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是王乾知(化名),当年那个失去母亲、总是蜷缩在墙角沉默不语的孩子。这样的感人重逢越来越多:首届学生中有的走上了教师岗位,有人回到乡镇工作。幼儿园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园长妈妈,我带孩子回来看您了"的暖心话语。
随着出生率下降,幼儿园的学生人数从高峰期的260余人减少到90余人,周边3所幼儿园相继关闭。但冯晓金坚定地说:"哪怕只剩一个孩子,这里也是他温暖的家。"她正在筹划新的发展蓝图:将闲置教室改造成"亲子驿站",联合周边农户打造"自然课堂",让孩子们通过认领菜地体验耕种的乐趣。
夕阳西下,几个孩子正用彩笔在纸上描绘着心中的彩虹。"教育的真谛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冯晓金望着孩子们专注的背影说道。二十载寒来暑往,这把爱的火种温暖了无数留守儿童的童年,也照亮了乡村振兴路上最柔软的那片心田。
(编辑:丁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