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胡春晖
在湘粤边界的莽山深处,晨雾与炊烟交织的村落里,52岁的谭志孝正弯腰调试着一辆电动车。这辆电动车,即将载着中南林学院的学生穿梭于盘山公路,而这样的车辆,他的民宿里停放着好几辆。从孤寡老人的“编外儿子”到万人公益团队的“领头雁”,从借出300元治病钱的普通人到带动乡村创5A景区的实干家,谭志孝用二十七年时光,在莽山的褶皱里刻下了一部关于善意与坚守的史诗。
一、善意萌芽:从“三百元债务”到“道德积分银行”
1999年腊月,当谭志孝将300元塞进76岁老人李奶奶手中时,他未曾料想这笔“借款”会成为自己公益生涯的启蒙课。老人临终前执意归还欠款的场景,如同一记重锤,叩响了他对“善意尊严”的认知——真正的帮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维护受助者最后的体面。
在谭志孝的账本上,记录着200余户帮扶对象的“需求清单”:黄家旁村委会第三组的抗战老兵李华江需要助听器,塘坊村的留守儿童要课外书,西岭村的独居老人盼理发师……这些看似琐碎的愿望,被他转化为“公益银行”的积分项目。善意在莽山形成了可持续的循环生态。
二、善行裂变:从“家庭生日宴”到“万人公益圈”
2013年重阳节,谭志孝做出一个“任性”决定:将妻子周尾会的生日宴改到养老院举办。当第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养老院的老人含泪唱起生日歌时,这个憨厚的莽山汉子读懂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意。十年间,这场特殊的生日宴演变成覆盖全乡的“敬老嘉年华”:乡干部化身理发师,企业家掌勺当大厨,学生们表演自编节目,养老院门前的一草一木见证着越来越多的欢笑。
更令人惊叹的是善行的裂变效应。在谭志孝的带动下,协会会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覆盖教师、企业家、公务员的万人团队。他们创新“2+1”帮扶模式(每会员帮扶2户贫困户,带动1户参与公益),累计为200余户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更送去脱贫的希望。
三、善业升级:从“乡村小路”到“国际赛道”
2024年6月2日,第四届莽山山地自行车赛鸣枪开赛。在参赛选手看不见的角落,谭志孝正带着志愿者修补被雨水冲垮的路基。这个细节,他们已重复了七年。从2018年首届赛事的5小时服务,到2025年铁人三项赛的6小时坚守,莽山好人协会的“橙色方阵”成为赛道上最温暖的风景。
“我们不是观众,是赛事的毛细血管。”谭志孝展示的志愿者手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应急预案:暴雨天气引流路线、运动员低血糖急救包配置、观众席遮阳篷搭建角度……这份专业,源自他们五年间服务多场大型赛事积累的“实战宝典”。如今,协会与景区管委会共建的“旅游志愿服务站”,已成为莽山创建5A景区的金字招牌。
四、善念筑梦:从“破瓦残垣”到“振兴图景”
2022年春,谭志孝家的老宅在挖掘机的轰鸣中倒下。这个三代人居住过的院落,承载着太多记忆,但他更清楚:要建新民宿示范点,就必须拆掉思想上的“围墙”。在他的带动下,短短几个月,全乡拆除危旧房一百多处,腾出的土地上,几十家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谭志孝的民宿里,五台电动车整齐排列,这是他为来莽山实习的大学生准备的“专属座驾”。中南林学院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谭叔”,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车辆背后藏着谭志孝的深意:“年轻人是莽山的未来,我要让他们的车轮印,变成乡村振兴的轨道。”
尾声:善意的N次方
在谭志孝的公文包里,珍藏着两样“宝贝”:一本记录着200多户帮扶对象信息的活页册,一摞盖满红手印的“道德积分存折”。这些年来,协会创新实施的“公益银行”模式,让行善者也能“存储”爱心。
“善行就像山里的竹子,种下一根,就能长成一片林。”望着莽山层峦叠嶂的青山,谭志孝的眼中闪着光。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盏灯到满天星,这位莽山之子用三十年光阴证明:当善良成为本能,当奉献化作习惯,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莽山的山水,终将以最美的姿态,记住这个把善意刻进年轮的守望者。
(编辑:聂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