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春晖
在湘南边陲的群山褶皱里,黄世康用三十年光阴书写着乡村教育的“坚守答卷”。这位瑶族汉子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从莽山深处的教学点走到全县教育系统表彰台,用脚步丈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用初心点亮了大山学子的梦想。
一、三尺讲台铸师魂:从教学骨干到“乡镇教育标杆”
1995年,20岁的黄世康背着铺盖卷走进莽山民族学校,开启了扎根乡村的教育人生。面对瑶族学生期许的目光,他白天揣着笔记本旁听老教师授课,夜晚研读教材,仅用一学期便从青涩新教师蜕变为教学骨干。在莽山任教的三年间,他包揽全校20余次教学比武冠军,所带班级成绩稳居全县前列,被师生亲切称为“数学王子”。
调任岩泉镇中心小学后,黄世康开创“双肩挑”模式:既当数学教师,又做学校管理者。他首创“分层教学法”,让毕业班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五岭镇太平里小学任校长时,他推行“晨读晚辅”制度,用两年时间将这所薄弱校推上全县乡镇学校榜首,创造了教育逆袭的“太平里奇迹”。
2023年,黄世康在天塘镇东风学校力推“一校制”改革。面对辖区内村小分散、师资薄弱的现状,他三个月走访二十多个自然村,召开多场家长会,最终完成全校合并搬迁。新学期开学时,标准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一应俱全,五年级综合成绩从全县倒数跃升至乡镇第二,六年级毕业统考斩获同类学校第一,创造了“东风速度”。
二、化缘校长办实事:让每所学校都有“硬核家底”
在黄世康的公文包里,永远装着三件“法宝”:项目申报书、施工图纸、学生花名册。担任莽山民族学校书记期间,他往返县城一百多趟,争取房产局专项资金138万元,为教师建起“暖心房”;在东风学校任职后,他化身“项目策划师”,两年间为学校争取到360万元建设资金:16万元装修多媒体教室,180万元改造校舍,32万元新建舞台和深水井,让这所山村学校有了现代化气息。
“黄书记的办公室就是工程指挥部。”东风学校总务主任回忆,2022年暑期改造期间,黄世康顶着40度高温盯工地,皮肤晒脱了几层皮。
三、扶贫扶智两手硬: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为从大瑶山走出的教育人,黄世康深知“读书是山区孩子最好的出路”。他建立“三帮一”助学机制,累计资助13名贫困生7万余元,更创新“造血式”帮扶:为莽山杨氏兄弟建起猪舍鸡棚,送他们到上海职校学技术;助刘同学家办起民宿,让贫困户变身为“致富带头人”。
在东风学校,他创设“行政包班制”,自己带头资助残疾学生付同学,免除其全部生活费。
尾声:大山深处不灭的烛光
从青丝到白发,黄世康的足迹踏遍宜章12所乡村学校。他的荣誉簿上,“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校长”“宜章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熠熠生辉,但他最珍视的,是毕业生返校时那声真挚的“黄爸爸”。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位瑶乡教育守望者依然步履不停,用知识之光照亮着更多大山的褶皱。正如他常说的:“教育是慢功夫,我愿做那个点火的人。”
(编辑:聂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