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凌
在长沙这座既有着深厚湖湘文化底蕴,又洋溢着现代都市活力的城市里,有一个名字正悄然在传统医学领域和道教文化圈子中为人传颂,他就是长沙无恙堂的徐学军。他身兼正骨大师与道教弟子双重身份,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技艺、践行道教精神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而独特的足迹。
正骨之术:传统医学精髓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实践
徐学军与正骨术的缘分,始于他内心深处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与热爱。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被忽视甚至失传的困境,然而徐学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头扎进了正骨术的浩瀚海洋。
他的正骨学习之旅,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从古老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他探寻人体骨骼结构与气血运行的奥秘,汲取古人对正骨理论的深刻见解。这些经典文献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让他明白正骨不仅仅是对骨骼位置的调整,更是对人体整体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协调的把握。同时,他又积极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如解剖学、影像学等知识,将其融入到正骨实践中。通过先进的影像学设备,他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患者骨骼的病变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这种古今结合的学习方式,使他的正骨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长沙无恙堂,徐学军的诊室常常人满为患。每一位患者带着病痛而来,又怀揣着希望离开。有一位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年轻白领,因颈椎严重变形,不仅颈部疼痛难忍,还伴有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对手术风险心存顾虑。徐学军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运用他独特的正骨手法,结合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为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治疗。他的每一次手法操作都精准而有力,仿佛是在与患者的骨骼进行一场微妙的对话。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颈椎疼痛明显减轻,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徐学军精湛的正骨技艺,更展示了传统正骨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道教修行:精神指引下的医者仁心升华
徐学军作为道教弟子,道教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他的生活和行医理念中。道教强调“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的思想,这些理念成为他行医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进入无恙堂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锦旗和挂在墙上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的题字——“民间国医大师”。“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徐学军认识到,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疾病时,他不仅仅关注患者身体的病症,还会考虑到患者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他认为,只有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例如,在为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治疗时,他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患者的体质特点,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调养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
“上善若水”的品德要求他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就在记者采访徐学军的时候,正巧一个八岁左右的男孩跑了进来,带着哭腔喊道:“伯伯,我的手指刚打球时被崴了!请您帮帮我!”徐学军二话没说,抓起他受伤的手指一掐一捏,“好啦!”看着孩子欢快的跑出去,徐学军笑着说:“周边的老百姓经常有这里那里的毛病来求助,我都是有求必应。”在行医过程中,徐学军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一视同仁,无论患者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他都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他从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治疗患者,而是以最合理的方式为患者解决病痛。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自己的正骨技艺无私地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定期组织义诊活动,深入社区、乡村,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免费治疗疾病。在这些活动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教“利物济人”的精神内涵。
传承与展望:文化交融中推动传统医学新发展
徐学军深知,自己所掌握的正骨术和道教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正骨人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正骨术,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传授正骨技术,还引导学生学习道教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成为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新一代正骨医生。同时,他也在探索将正骨术与道教文化更好地融合,打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医学文化品牌。他计划在无恙堂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如中医正骨讲座、道教文化研讨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传统医学与道教文化的魅力。
徐学军以正骨大师和道教弟子的双重身份,在长沙这座城市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用正骨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用道教精神滋养自己的心灵。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在传统医学与道教文化的交融中探索前行,为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正骨术和道教文化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李昕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