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创新性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在于人才,人才需要的是发展平台,而科学的职称制度是激发广大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
我国是人才大国,但人才在多也在“精”。李克强总理的“圆珠笔之问”言犹在耳,提醒我们需要发掘更多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去钻研核心技术。因此迫切需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束缚人才创新手脚的枷锁。在过去五年的努力下,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已完成。
(图 脱颖而出 新华社发 王鹏作)
职称制度改革要定标准。标准是评价人才的基本准则,只有定好一个评价标准,人才才能更加容易“浮出水面”。人才的标准问题历来是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这些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都应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晋升岗位等级和职称评定。俗话说:“有德无才为君子、有才无德为小人、才德兼备为圣人。”因此,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德为先,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职称制度改革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师、演员、工程师......只要有实际的成果和贡献,就可以参评高级职称。学历、年龄、论文等不再成为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并且这次职称改革针对特殊人才制定了特殊政策,建立了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称制度改革要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以同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考试、答辩、述职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下放评审权限,提高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某些特殊的专业领域和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
通过这次深度改革,让各类人才各美其美、让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得以放心钻研、让人才创新的手脚得以释放,让各类职称申报的渠道更加畅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