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依托峎山金字招牌,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旅游立县”“文化兴盛”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迈出了打造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坚定步伐,经过30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整合全县文旅产业人才资源,有效发挥人才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新宁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人才建设对新宁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人才建设是实施“旅游立县”“文化兴盛”战略的客观需要。1993年,峎山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新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景广阔的路径。2010年8月,中国丹霞地貌崀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八项、湖南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此,围绕“把崀山打造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地”这一目标,新宁大力推进旅游发展“二次创业”,崀山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宁先后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世界外交官旅游休闲基地”、湖南省旅游强县、湖南省特色旅游县域经济强县、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拥有了一系列 “金字招牌”。2021年7月,新宁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旅游立县”“文化兴盛”战略和“打造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宁指明了方向。同时,洞新高速、武冈机场、新白高速先后建成营运,永新、新新高速也正在有序建设,制约新宁文化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打破,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新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面临现代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文旅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旅游立县”“文化兴盛”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持续擦亮5A品牌、发挥峎山龙头景区效应的现实需要。当前,旅游 “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趋势明显,峎山创成5A级旅游景区之后中,新宁旅游业并未出现预想中的井喷,业态不丰富、发展后劲不足的短板依然存在,特别是新冠疫情后,峎山旅游市场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有效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和5A品牌效应,将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发展优势,成为新宁文旅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客观上说,新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张家界、桂林等其他世界自然遗产地或5A级景区,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还不够,“浪漫峎山”的品牌形象也未深入人心,文旅产业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跟“旅游立县”“文化兴盛”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峎山景区正面临5A复核这场大考,以及国家公园创建和后疫情时代文旅复苏正当前的重要契机,要有效放大5A品牌效益,实现峎山持续健康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关键。
(三)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宁全域旅游、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长远需要。文化和旅游领域是最需要创新引领、最需要人才支撑的领域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靠人才、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靠人才。从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到文化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调,实施文化旅游人才战略,搞好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培养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粗放低效的旅游向精细高效的旅游转变的大趋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扩大文化和旅游人才总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培养和储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对促进新宁全域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宁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近年来,新宁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明显成效,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涉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有所壮大,对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行政架构上看,合力兴旅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架构基本形成。为加强新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旅游规划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为新宁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使合力兴旅发展模式具备了强有力的执行载体。2019年3月新宁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正式挂牌,下设7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秉承“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从体制、业态、活动开展等方面推动文化、旅游、文物、体育深度融合,行政机构运营机制日顺畅、完善。推进政企分开,明确功能定位,推动恒源、盛源公司国企改革,组建峎山旅文集团,完善了治理结构和薪酬机制,激发旅游国企内生动力。
从全县文化旅游人才行业分布来看,全县共有文化旅游单位598个,其中行政事业单位4个,国有旅游企业1家,A级景区8个,旅行社9家,旅游餐饮住宿单位355家,影院、KTV、文化演艺公司、民间表演团队等文化类相关产业单位221个,共有从业人员6039人。其中,文化旅游行政事业单位人员544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的9.01%,有专业技术人员11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的1.92%;现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的0.026%。县内无专门的旅游职业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县职业院校于2009年开设旅游专业,现设7个班,有旅游类专业教师10名,本科学历占比90%,无研究生以上学历。文旅企业中,经营管理人才49人,专业技术人才175人,分别占全部旅游人才的0.81%和2.9%;从文化程度上看,研究生以上学历仅5人,文旅企业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约20%。
三、新宁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优秀人才引进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少。旅游方面,峎管局、文旅广体局、旅文集团特别缺乏旅游规划、营销策划人才。因编制限制,文旅广体局难以引进年轻专业人才,原有优秀人才也存在外流现象,2023年利用人才专项编开展人才引进,但因多方面因素未达开考比例。文化方面,戏剧编导类专业人才和年轻戏曲演员缺乏,样板戏表演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尚待摸索。文旅部门新近人员多为退伍安置人员,缺乏群文专业能力,特别是机构改革后乡镇仅保留综合文化站牌子,人员多身兼数职,缺少专业培训,群文工作和旅游宣传的能力亟待加强。市场监管方面,文化执法大队机构改革不到位,有编缺人,法律专业人才尤其紧缺,加之执法经费紧张等问题,文旅市场执法力量不足问题愈发突出。文物方面,未组建文物保护中心,文保专业人才面临断层,迫切需要引进或培养传承人才。文旅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比率很低,高素质的旅游策划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大多数经营管理人员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知识及技能主要来自于长期的工作积累,较少来自系统学习,管理理念上不可避免带有经验管理的痕迹,难以适应旅游营销新形势。
(二)一线人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峎山旅游发展以来,先后培养了国导100多人、讲解员300多人,但由于旅游社导游薪酬较低、多无社保、吃“青春饭”、前景不看好等原因,大多流失到桂林、张家界等旅游发展成熟的景区或另谋他业。特别是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峎山旅游热度下降,市场信心不强,全县运行的旅行社和持证导游数量减少,当前,新宁现有旅行社中的持证导游仅35名,高级导游仅1名,2023年培养讲解员26名,但目前从事导游讲解的仅10名。宾馆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员工提升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大多基层从业人员纷纷转向其他行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流失率非常大。
(三)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我县没有专门的旅游专业培训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强,文旅广体、人社、教育等具有培训职能的相关部门,培训经费不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对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的目标性、专业性、延续性不强,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更新,导致新宁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弱化。部分涉旅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重视不足,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支出较少,培训所涉及的面和层次不平衡,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普遍效益差,拿出经费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员工到外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大大减弱。2023年,为适应假日旅游和研学旅游需求,招募了一批景区讲解员,但系统培训不足,实践机会不多,专业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四)机制不完善,人才交流成长渠道不畅。文旅企业方面,由于门槛低、薪酬低、流动快等因素,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不愿意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花费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方面,没有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工作机制,公务员对调动交流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有顾虑;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职数有限,竞争激烈,影响了年轻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岩鹰拳”“八峒瑶族跳鼓坛”等项目创新性发展和转化利用不够,学艺周期长、经营收入低、未来成效难以预测,后继乏人问题凸显,资金、政策保障力度和机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文旅部门专业人才引进计划
1.建立健全文旅专业人才引进办法和培养选拔及任用考核机制。加大涉旅部门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招考(含公务员考试和自主招考)、聘用、委培等方式,引进20名全日制本科以上文化旅游相关专业,特别是规划设计、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到峎管局、文旅广体局、舜管局、峎山旅文集团等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才引进要注重实用性,不能一味追求985、211等双一流本科院校或研究生以上学历。
2.完善行业协会人才服务机制。尽快理顺新宁县旅游协会管理机制,健全新宁县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服务站管理机制,与旅游成熟地区的旅游行业协会及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短期兼职、培训指导、挂职服务等,借用旅游人才力量。
3.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与专业咨询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品牌涉旅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能提供咨询服务的专家,组建一支5-7人、相对稳定的专家顾问团,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顾问经费。
(二)加强文旅相关部门在编领导干部培养
1.鼓励县内行政事业管理单位内(包括“四大家”在内)的涉旅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每年选派3-4名同志到高等院校进修;对于自主攻读文化旅游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及其它专业考试,并继续坚守旅游工作岗位的,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读研期间的学费进行补贴;在党校举办的各类干部培训班中安排旅游课堂,提高干部对“旅游立县”的认识。
2.鼓励各部门、各乡镇自主组织培训。县财政应安排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保障全县文旅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各部门、各乡镇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聘请优秀的师资力量开展文旅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主要旅游乡镇镇分管领导、村干部及司机、渡工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旅游推介能力,增强文化旅游氛围。
3.完善人才交流、挂职锻炼和选拔任用机制。建议加大峎管局、舜管局、文旅广体局、峎山旅文集团等相关公务员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任用力度,要让其进得去出得来,对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优先提拔使用,争取每年提拔、交流文旅系统干部不少于5人次;在长沙和邵阳等主客源市场设立“崀山形象推广中心”,从涉旅单位选派3-4名干部职工分别驻守,开展渠道营销和群体营销;选派1-2名干部去景区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或村党组织负责人,助力景村融合,破解游农矛盾;每年外派3-4名有培养潜能的人员到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桂林市旅股集团等单位挂职锻炼;交流、外派挂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作为后续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支持文旅市场主体自主引进、培养人才
2022年《新宁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出台,从获取专业技术职称、参加技能竞赛、文旅服务接团数量、设立文旅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开展从业人员培训、评选行业“十佳”等多个层面对文旅人才的培育进行奖励支持,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但该办法宣传力度不大,人才激励方面的政策知晓度不高,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还待进一步完善。
1.支持旅游行业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培育扩大县内专业导游群体,增强峎山导游讲解人才储备,鼓励新宁市民积极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获取从业资格,鼓励对县内在职文旅从业人员考取高一级导游证或外语导游证的,并及时落实奖励资金;建立完善全域文旅人才库,积极引导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峎山脐橙文化旅游节等县内重大节庆活动接待讲解志愿服务,做好台账管理,对参与3次以上或有突出表现的人员给予补助;鼓励文旅从业人员参加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按等级及时兑现奖励。
2.健全导游人员管理服务。筑牢导游队伍思想政治基础,开展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加强典型宣传,提升职业形象。抓实导游劳动权益保障,发挥好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旅游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促进职业待遇提高,县财政及时落实导游带团奖励,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吸引力,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3.积极开展行业岗位技能比武。企业是培养与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主要在企业,文旅部门应该积极对文旅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开展“十佳”评优活动,对考核评定为优秀企业、“十佳”员工的,落实物质奖励,并加大宣传推介,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关心文旅企业、关爱文旅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推进各类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壮大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配优配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切实提高专业人员配备比例;每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文化专干,并给予一定的岗位补助;鼓励支持基层文化骨干组建业余文化活动队伍,定期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挖掘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将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壮大文旅志愿者队伍,把优秀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和新宁旅游宣传员。
2.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完善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强化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调动年轻人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性。推行非遗大师学徒制度,鼓励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培养1-2名青年非遗徒弟;推进非遗进景区,实现新宁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交流互动、参观考察等传承非遗文化,培养非遗爱好者;邀请非遗传承人组织举办“薪火相传”主题培训班,传授非遗工作技巧与经验。
3.提升文物保护队伍水平。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文物执法、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陈等紧缺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文物保护队伍;积极参与“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积极选派文物保护在职人员参加各级培训或到高校进修,争取引进文博相关专业人才,确保新宁县文物保护工作后继有人,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推动新宁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4.强化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强化师资力量,推动新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打造培养旅游人才的专科学校;强化政校、政企、校企合作,推进旅游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每年选送1—2名有大专以上文化并有一定经营基础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村青年到高等旅游院校、旅游科研院所和各类旅游龙头企业组织进行锻炼,由县财政安排一定的学习生活补助;每年组织1-2次全县性的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围绕“互联网+”、“旅游+”,推动各乡镇培训一批有文化、懂艺术、精技艺、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做好做好橙旅融合、茶旅融合、烟旅融合、文生旅融合文章。
5.加强广电专业人才力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专业性、技术强,要推进广电媒体融合,大力加强宣传、文旅广体、融媒体等部门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切实优化相关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积极采用内部能手培训、外来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合作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强化网络视听播音员主持人、网络主播、网络视听内容审核员等网络视听从业人员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播”等。
6.培育体旅融合型人才。峎山具有打造户外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先天资源优势,应进一步深化体旅融合和体教融合,积极开展潇湘100˙峎山越野赛、环自行车赛、“大端午”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培养体旅融合型人才;加强业余体校与县内优质中小学的共建、联办,积极开展举重、乒乓球等优势项目课外体育训练,挖掘优秀体育运动苗子;落实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激励和调动各类学校、社会机构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支持武术、乒乓球、举重、篮球等后备人才参加各级比赛,扩大新宁“岩鹰拳”等武术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带动峎山旅游发展。
(作者:新宁县委党校2023年秋季学期科干班第3组学员)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