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超
(2023年9月8日)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在湘潭县云湖桥镇通往韶山的208省道边,有一个向红村,是一个交通方便、人文资源丰富的村庄。向北,进入原建东村境内,有一条通往宁乡三仙坳的官道,穿过茶铺岭,闻名遐迩的茶铺子就在这里。
向红村位于云湖桥镇西部,2016年由原向红村与建东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756户,人口2545人。全村土地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1785亩,山地面积630亩。其周边与本镇新联村、清风村、良湖村、楠竹村、北岸村、芦塘村相邻,西北分别与韶山市、宁乡市接壤。距国营江南机械厂1公里,距韶山市银田镇5公里。省道S330横贯全村,韶山高速楠竹山收费站坐落该村镜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合村之前,建东村原名见东村,在1995年撤乡建镇之前隶属良湖乡,解放初期则叫广福村。这是一个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村庄。除了因毗邻韶山、地处潭韶沿线外,还因为这里的百姓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早在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湘潭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地主恶霸望风而逃,土豪劣绅威风扫地。湘潭县下七都西二区银田镇团防局长汤峻岩,家居广福村,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手,群众叫他“汤屠夫”。从1913年至1927年的14年时间里,被他杀害的农民就有50余人,当地群众恨之入骨。
1927年1月,毛泽东回乡考察农民运动,公开支持区农协捉拿外号“汤屠夫”的汤峻岩。此时,汤已闻风逃窜,经几个月的侦察,发现他已躲到宁乡麟峰乡亲戚家去了。4月15日,农协才把他捉到。消息一传开,群众欢呼崔跃。经特别法庭审判后,第二天组织二千多人,押着头戴高帽的汤峻岩游团,从银田寺到云湖桥20多里地,游境示威,沿途在萧、唐、田三大姓的几十个地主家,杀猪出谷“吃大户”。第三天,农会在银田寺组织公审恶魔地主汤竣岩。在群众无比愤怒的情况下,无数被害者拳打脚踢,将这个杀人魔王活活打死在白果树下。汤峻岩被镇压后,震动了湘潭、湘乡、宁乡三县的土豪劣绅,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为一个特殊原因,广福村改为了建东村。这一特殊原因,主要缘于广福村一位叫郭士逵的普通农民与伟人毛泽东的交往。
郭士逵(1899—1959),又名仕逵,祖籍韶山银田寺(今属韶山市银田镇),后迁居湘潭县良湖乡广福村永久组,一生务农。大革命时期曾秘密传递书信,救助毛泽东脱险。
那是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他的领导和亲自发动下,当地农会轰轰烈烈,有如燎原之势。韶山成立了“雪耻会”和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开展平粜、阻禁斗争。韶山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地主豪绅的恐慌和仇视,大地主成胥生向当时的湘军总司令兼省长赵恒惕密告毛泽东在韶山一带组织“过激党”,煽动农民造反。赵恒惕于是多次密令其弟、湘潭县长赵恒哲及县团防局罗列罪名,派枪兵到韶山抓捕毛泽东。然而,湘潭百姓非常拥护毛泽东,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赵恒哲实施了几次抓捕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1925年8月,赵恒惕对赵恒哲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逮到毛泽东,就地正法。赵恒哲以县政府的名义发布了逮捕毛泽东的消息。8月的一天,赵恒惕再次密令湘潭县团防局会同韶山大地主成胥生,带枪兵前往韶山逮捕毛泽东。
消息传到湘潭县政府,有的人对“过激党”恨之人骨,幸灾乐祸;有的人同情革命,同情共产党,为毛泽东的生命安全而担忧。同情者中有一个郭鹿宾,韶山银田乡人,中共党员,当时在湘潭县政府工作,担任县议员,并负责收发。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情革命,忧国优民,对毛泽东也十分仰慕。当听到此消息时,他便迅即告知担任省学联干事的刘天民。
刘天民是韶山乡朝阳村人,曾在毛泽东与杨开慧家当过保姆;她的丈夫郭梓材,是毛泽东少年时的私塾同学,也从事过地下工作。获悉此讯,刘天民心急如焚,便盘算着如何把这个消息送到韶山去,帮助毛泽东脱险。
恰在这时,郭鹿宾的侄儿郭士逵从良湖乡下来到湘潭城里做客。刘天民和郭鹿宾喜出望外,随即与郭士逵商量如何把消息送出去。三人密谈后,郭鹿宾取出纸笔,匆忙写了一封信,交给侄儿郭士逵,嘱咐其当天务必赶回韶山,设法将密信送交毛泽东。
郭士逵将密信放在胸前的贴身口袋里,连忙告别叔父郭鹿宾,星夜赶回韶山,找到正在冲里一个秘密地点开会的毛泽东。郭士逵取出密信递给他,毛泽东打开信一看,只见信上写道:
润之兄:军阀赵恒惕得土豪成胥生的密报,今日已电示县团防总局,派快兵前来捉拿你,望接信后火速转移……
毛泽东早就预料到反动派不会善罢甘休,他看完信,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沉着而又风趣地对大家说:“原来是成八胡子(成胥生的绰号)办的好事!”并叫到会的地下党员马上撤离。随后,与郭士逵匆匆离开了会场。
回到上屋场,毛泽东照常接待了几位前来找他商量工作的农民兄弟,并对韶山地下党工作做了妥善安排,才在几位农民的护送下离开上屋场。
几分钟后,湘潭县团防局大队枪兵荷枪实弹,气势汹汹地赶到毛泽东开会的会场,将屋前屋后围得水泄不通。枪兵们破门而人,到处搜查,一无收获。接着,枪兵们又跑到南岸,包围了上屋场,一顿搜查,仍一无所获。
撤离途中,郭士逵远远地看到敌人枪兵追来,心中倒抽了一口凉气,若是晚几分钟,恐怕就碰上敌人,落入虎口了。
当晚,毛泽东机智果敢地避开敌人,离开韶山,取道宁乡,顺利前往长沙,之后“间道入粤”。
事后,毛泽东庆幸郭鹿宾那封信帮了他的大忙,也感激郭士逵连夜送信帮他脱险。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郭鹿宾担任了国民党湘潭县党部监察委员、常务委员。1926年,湘潭掀起反蒋运动,郭在群众集会上揭发蒋介石的罪行。同年3月20日,组织全市人民大规模的反蒋示威大会。大革命失败后,郭鹿宾坚持地下活动。1938年初,去延安学习。毕业后,分配在陕甘宁边区法院工作。不久,回到湘潭,从事地下斗争。经组织批准,出任清溪乡乡长。后因工作劳累而病故。
郭士逵则一直在乡下作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艰难度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担任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郭士逵获知这一切,异常兴奋,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他是一个老实农民,为人憨厚,劳力较弱,加上家中人口众多,因此生活困难。无奈之下,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叙述了自己当年替叔父送信到韶山的往事,同时反映了家庭生活困难等情况,希望毛主席替他设法安排工作。
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致郭士逵信。
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阅信后,不忘当年救命之恩,立即给郭士逵回信:
士逵先生:
去年十月五日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先生处境困难,深为系念。工作问题,仍以就近设法等候机会为宜,不宜远出省外,徒劳往返。
顺问近安!
毛泽东
一九五O年三月十四日
信封上则写着:“湖南湘潭七都/灵官庙茶铺岭/郭士逵先生”。
接到毛主席来信,郭士逵心中异常激动。虽未解决工作问题,但一家人仍感激不已,欣喜地说:“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啊!”
两个月后,郭仕逵手持毛泽东亲笔信,前往北京,谒见毛泽东。临行时,他向邻居熊云德借了20元作为路上盘缠。抵京后,他被安排在宾馆休息。几天后,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他,并设宴招待他。
席间,毛泽东询问了郭士逵的家庭情况,郭一一做了回答。当问到其叔父郭鹿宾的情况时,郭士逵说:“我叔叔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地下活动,1938年他到了延安。从延安回来后,从事革命斗争,受到国民党的追捕,因病不幸英年早逝。”毛泽东听了,说:“郭鹿宾这样的同志,可惜了!”
郭仕逵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一同就餐。离开北京时,毛泽东赠给他一件军大衣,还有一些钱物。
1953年,郭仕逵第二次来到北京,在见到毛泽东后,表示自己是带着良湖乡广福村全村人的意见来的,村里的群众认为“广福”这个名字不好听,过去国民党不能为广大人民带来幸福,今天有了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人民才会过上幸福的日子。“今天我见了毛主席,感到十分荣幸。”郭士逵说着,提出将“广福村”改名“见东村”,以表达村民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毛泽东问道。
“‘见东’是见了主席的意思。我代表广福村人民到北京见到了您,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大家的幸福,我们广福的乡亲们都会感到幸福!”郭士逵解释说。
毛泽东摇摇头:“这个提法不妥,我只是共产党的一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内也禁止用领导人名字作地名。”
郭士逵说:“主席,这是我们广福村全体村民的意见,何况‘见东’不是人名呢?”
见郭这么一说,毛泽东答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勉强。你们要改村名,那是你们的自由。”
郭士逵听了,高兴不已,连连称谢。在北京呆了几天后,郭仕逵回到了家乡,兴高采烈地向当地乡、村干部汇报了在北京见到毛主席的幸福情景,并把主席同意将广福村改为“见东村”的情况告诉大家。乡亲们非常高兴,奔走相告。很快,广福村正式改名见东村。后来,为了激励广大社员更好地建设毛主席家乡,当地党政反复权衡,又将“见东村”改为“建东村”,表示要努力生产,建设家乡,报答毛主席的关怀。
不久,郭士逵写信向毛泽东汇报家乡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也汇报了家庭生活情况。当毛泽东得知郭家尚未摆脱困境时,又给他寄来300元人民币。毛泽东还嘱咐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每年给他寄一次钱,接济他家生活。这些钱都从毛泽东的稿费中支出,直到郭士逵1959年去世。
郭士逵夫妻合葬墓
来到湘潭县云湖桥镇建东村永久组,眺望对面的荒塘圫,绿荫掩荫的山坡上,安葬着一座坟墓,那就是毛泽东当年的救命恩人郭士逵的安寝之地,他已经在这里静卧了60多年。黑色墓石碑上镌刻着几行醒目的电脑字,正中两行写道:“显考郭公仕逵老大人、显妣郭母王秀英孺人之墓。”墓碑左边镌刻着他的女儿郭德元、郭德文、郭良辉合写的款识:“先父系湖南湘潭县云湖桥镇建东村人,生于1899年,享年60岁。生前是正直的农民,追求进步思想。曾于1925年7月得知军阀派兵去韶山抓捕毛泽东的消息后,从湘潭抄近路赶往韶山冲,告知毛泽东,毛泽东连夜撤离,转危为安……”其子女、孙辈现多在北京或海外工作。
如今的建东村,虽已并入向红村,村名不复存在,但村域内山明水秀,环境幽美,物产丰富。村民们安居乐业,精神振奋,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茶铺岭,郭士逵曾经的居住地。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