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细林
1927年的常宁,春寒料峭中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在县教育会坪,一面绣着犁头的红旗冉冉升起,常宁县农民协会宣告成立。站在台上的青年中,有一位目光坚毅、身材魁梧的委员长——李伯荣。这位来自白沙火石桥的年轻人,此刻正手握历史赋予的火炬,即将点燃湘南大地的革命星火。近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党史卷册,李伯荣的形象依然鲜活,他不仅是常宁农民运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走向人民、献身理想的缩影。他的生命虽短暂如流星,却在历史的夜空中划出了永恒的光痕。
李伯荣的成长轨迹,浓缩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进步青年的典型道路。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经历,为他打开了新思想的大门。这所由徐特立等人创办的学校,素有"湘南革命摇篮"之称,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革命者。在"一师"的校园里,李伯荣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见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如何冲击着千年封建桎梏。青年李伯荣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湘江评论》,在辩论会上慷慨陈词,在学生运动中磨砺意志。正是这段求学经历,塑造了他"教育救国"的初心和"知行合一"的品格。当他毕业后回到常宁,看到的却是家乡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与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促使他思考更深层次的变革之路。
历史在1927年1月为李伯荣提供了人生转折的契机。共产党员蒋天懋、盛枚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来到常宁,协助中共常宁特支开展国共合作下的农民运动。当月18日,李伯荣与胡临山等8名进步青年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批新党员构成耐人寻味:5名省农运特派员、2名省工运特派员、2名广州农讲所学员、1名武汉农讲所学员,再加上15名常宁本地发展的党员,形成了知识分子与本土力量的有机结合。李伯荣的入党,标志着他从爱国青年向职业革命者的转变,也折射出当时中共在湘南地区组织发展的策略特点——依托国共合作平台,吸收当地进步知识分子,迅速建立基层组织网络。
当选为常宁农民协会第八区委员长和县农协青年部长后,李伯荣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他走遍第八区4个乡农协会的村村寨寨,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解"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道理。身为县农协会青年部长,经常和县农协会的执行委员长肖震球、刷执行委员长李成蹊、执行委员邓受谷、组织部长李敏述、宣传部长吴谦、自卫部长胡仲期、建设部长肖礼樽、财务部长郭俊及其他领导成员和秘书周巽三、候补委员王兰芝等深入乡镇组织开展农民协会工作,在松柏镇的祠堂里,他组织农民夜校,教佃户们识字算账;在板桥镇的集市上,他带领农会会员公开审判欺压百姓的恶霸地主。档案记载,至1927年底,常宁农会会员发展到3万余人,建立了30多个区乡农民协会,形成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革命局面。李伯荣特别重视青年农民的动员工作,他创建的"青年农民自卫队"不仅维护农会秩序,更成为后来湘南暴动的武装基础。这些实践生动体现了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描述的革命景象,而李伯荣正是这场农村大革命的地方领导者之一。
李伯荣的革命生涯虽然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1927年"马日事变"后,常宁农民运动遭到血腥镇压,李伯荣被迫转入地下斗争,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公开破裂,针对国民党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高潮,李伯荣大力进行基层群众工作,从中调和,有一次在一个600多人的大会上,会场局面几乎失控,矛盾激发不可收场,非得请李伯荣上台讲话,才平息了那场斗争风波,这个故事才当地广为流传,他播下的火种燎原升起,他发展的农会骨干中,许多人后来参加了湘南起义,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他创办的农民夜校模式,成为后来苏区扫盲运动的雏形;他探索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今天常宁的青山绿水间,仍流传着"李委员长"的很多助教兴学故事,那些他曾经奔走的小路,已被拓宽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李伯荣的形象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他代表了一代青年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展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火种精神"——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矢志不渝的信念。常宁农民协会的犁头红旗早已化作历史记忆,但李伯荣等追求的光明,正以新的形式照耀着今天的乡村振兴之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征,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正是这种对初心的坚守与对使命的担当。
在常宁火石桥的苍松翠柏间,在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八区农民协会所在地和常宁县政府曾经临时办公37天的李伯荣的故居前,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久久不愿离去,他的光辉思想早已刻写在湘南大地的发展变迁中,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漫步在今日常宁无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观看5G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当我们听到农家书屋里传来的琅琅书声,目睹农民主播通过电商将特产销往全国——这不正是当年李伯荣等农运先驱梦想的图景吗?历史从不辜负奋斗者,他们点燃的火种,终将燎原;他们未竟的事业,后人正在完成。追忆李伯荣同志,不仅是缅怀一位伟大的亲人,更是寻找那份永不褪色的初心,让信仰之火代代相传,照亮前行的道路。作者: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