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细林
我作为长期从事中外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爱好者,又是来自湖南省常宁市白沙镇土生土长的家乡人,更是走出白沙仍对火石桥恩重如山的一个亲外甥,今年五一假期,专门挤出时间,潜心研究数日,认真仔细阅读了由台湾地区成文出版社第一一四三号登记证,民国一〇三年九月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的中国方志·华中地方·第一〇八二号据清·玉山等修、李孝经等纂,同治九年刊本《常宁县志》影印本。翻开装帧精致的同治《常宁志》(二)第八卷第四百五十页,一段简短的记载跃入我的眼帘:"李邦逵,字鸿渐,性豪爽,尤笃于孝友,隆师重儒,好善乐施。咸丰间土匪数起,帮办团防。贼焚白沙市数百家而退,邦逵与其子元白亲上屋拆木断火道,保全甚多。"这加上标点符号才70余字,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晚清动荡时期的地方士绅智勇双全的高大形象。李邦逵应该是我尊称的外高祖父,常宁白沙火石桥人,距离白沙古镇一公里不到的李氏列祖坟山黄泥坑至今仍保存完好他的墓碑和坟地,我的外公外婆也长眠于此,因此每到清明时节,我不管多远、多忙,必定回到家乡去扫墓,而且从未落过。今年清明节期间,我肃立在外高祖父墓碑前,回想起当时李邦逵年时已高,家财殷实,完全可以让年富力强的李元白组织指挥灭火,在火灾危急时刻,为了抢抓时机,李邦逵不顾个人安危,与儿子李元白一同爬上房顶,把自己家宅全部拆下,开辟防火隔道,阻止火势蔓延,最终保全了众多百姓家产。这一看似简单的历史片段,实则蕴含着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极为丰富的文化密码与生存智慧。在火与屋、家与邻、个人与集体的抉择中,李邦逵的行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面对危机时的独特应对机制,以及士绅阶层在地方治理中的关键角色。
李邦逵拆屋救火的行为,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以邻为壑"与"邻里相恤"两种观念的辩证统一。在中国乡土社会,房屋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更是家族延续的象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主动拆毁自己的房屋,对任何家庭而言都是极为艰难的决定。然而,当火灾威胁整个白沙古镇连片社区时,李邦逵选择了牺牲自己局部利益以保全整体,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公私关系的独特逻辑。堪称当今消防安全教育的典范,值得广泛宣传推广。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恰能解释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行为模式——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关系由近及远推展,但在危机时刻,又能超越小我,成就大我。李邦逵的豪爽性格与孝友品质,使他能够突破相对狭隘的家族利益观,站在更高的社区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灾难时,能够形成有效的集体应对机制。
进一步考察研究李邦逵的身份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他作为地方士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志书记载他"隆师重儒,好善乐施",在当地兴办育婴堂,养济院,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火把照明,村头路口摆放茶水杂粮米粥等等,这正是传统士绅的典型善举的集中体现。在咸丰年间土匪四起、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李邦逵"帮办团防",积极参与地方自卫组织的建设。当火灾发生时,他挺身而出领导救火工作,体现了士绅阶层在危机管理中的天然权威。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指出,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系仅延伸到县一级,县以下的广大乡村主要依靠士绅阶层进行治理。李邦逵的行为完美诠释了这一治理模式——他既非朝廷命官,也非普通百姓,而是凭借其道德威望和社会资源,在非常时刻承担起组织动员的责任。他与儿子李元白亲自上屋拆木的行动,更是一种身先士卒的领导方式,通过身体力行激发社区成员的集体行动。这种非正式却极为有效的治理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能够在低行政成本下维持大体稳定的重要原因。
从技术层面看,李邦逵"拆木断火道"的做法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与防火策略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极易引发连片火灾,因此防火成为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汉代长安城就设有专门的隔离带防止火势蔓延,宋代《营造法式》中也记载了多种防火构造。李邦逵采取的"断火道"方法,是通过制造隔离带阻止火势扩散的传统智慧。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包含对火势走向、建筑布局、风力方向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判断。在缺乏现代消防设备的古代社会,这种基于经验的防火策略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李邦逵能够迅速决策并有效执行这一方案,反映出他对本地建筑布局的熟悉和对传统防火知识的掌握。这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危机应对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在长期与自然共处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李邦逵救火事件发生于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地方匪患四起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地方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县志中“贼焚白沙市”的记载,此次火灾疑似土匪纵火引发,而李邦逵作为团防帮办,其救火行为不仅是应对自然灾害,更是对抗社会动乱的一部分。这一细节揭示了晚清时期国家控制力衰退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填补权力真空,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士绅如何组织团练、维护地方安全的情形。李邦逵的故事正是这一宏观历史进程的微观缩影,展现了传统社会结构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展现的韧性。他的豪爽性格与乐善好施,在太平时期是道德典范,在乱世则转化为社会动员力,这种品质与时代需求的契合,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深刻互动。
李邦逵救火事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他与儿子李元白的共同行动。这一父子协作的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传承与道德教育的独特模式。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技艺与道德的传递往往通过共同劳作、共度时艰来实现。李邦逵没有仅仅命令家丁或村民去执行危险的拆屋任务,而是带着儿子亲历亲为,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方式,使得勇于担当、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得以代代相承。李元白能够与父亲并肩作战,表明他已经接受了完整的家庭教育,具备了士绅阶层应有的责任感。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中国社会史》强调这种"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参与父亲主导的社区服务,年轻一代不仅学习具体技能,更内化了士绅阶层服务地方的社会角色。这种教育模式保证了传统价值观在代际间的有效传递,维持了乡土社会的文化连续性。
李邦逵的故事虽然发生在150多年前的湖南常宁白沙,但对当代社会治理仍有重要启示。在现代消防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拆屋断火道,但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精英责任感、因地制宜的智慧仍然值得借鉴。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纽带断裂,新型社区认同尚未完全建立,李邦逵式的社区领袖尤为稀缺。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社会担当的现代"士绅",如何重建健康的社会自我调节机制,成为重要课题。同时,李邦逵与儿子李元白的互动模式也启示我们,家庭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更多实践参与和以身作则。在虚拟社交日益取代真实互动的今天,这种基于共同行动的价值传递显得尤为珍贵。
回望同治《常宁志》中那段简短的记载,李邦逵拆屋救火的故事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丰富内涵。在火与屋的抉择中,展现的是公私关系的智慧;在父与子的协作中,体现的是教育传承的艺术;在士绅与村民的互动中,彰显的是基层治理的机制。这一微观历史事件像一颗多棱的水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面相。在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重新发现这些历史经验中的智慧结晶,或许能为我们应对现代性挑战提供有益的思路。李邦逵虽已长眠历史,但他上屋拆木的身影,依然在火光中熠熠生辉,照亮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路。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