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毛威
当建军节的号角在夏日的风里渐次清晰,总有一些身影会从岁月深处走来,带着大海的咸涩与稻禾的清香。曹雄的故事,恰似一枚跨越山海的勋章,一面镌刻着深蓝波涛的印记,一面烙印着金黄田野的纹路,在不同的岗位上折射出同样炽热的光芒。 浪花淬炼的钢2008年的冬天,当曹雄第一次穿上那身浪花白的军装,东海的晨雾正漫过新兵连的训练场。晨曦微露时,他的身影已在跑道上拉出长长的剪影,长跑的喘息与海风交织,成了青春最初的晨曲。那些日子里,模拟舱内的仪表盘比夜空的星辰更让他熟悉,每一个按钮的触感、每一次警报的频率,都在无数个深夜的反复操练中,刻进了肌肉记忆。
索马里海域的护航日志里,记载着他与风浪最亲密的接触。当不明船只的雷达信号在屏幕上跳跃,他握着操纵杆的手稳如磐石。咸涩的海水拍打着舰体,他的目光却穿透雨幕,精准锁定目标的航向。那一次,他连续奋战在雷达台前,直到护航舰队安然驶入安全海域,朝阳为舰艏镀上金边时,他才发现掌心的汗水早已浸透了操作手册的封面。后来在叙利亚撤侨的行动中,他站在甲板上看到同胞们挥舞的五星红旗,突然懂得这身军装最沉重的意义——所谓守护,就是让每一面飘过异国他乡的国旗,都能安稳地迎向晨曦。
钓鱼岛的海风里,藏着他与战友们无声的誓言。当支援掩护的指令传来,整艘舰艇仿佛化作一柄出鞘的利剑,而他就是剑刃上最锋利的那一点寒光。那些在甲板上站过的岗、在瞭望台上熬过的夜,那些与战友背靠背啃过的压缩饼干,都成了生命里最坚硬的钙质。从亚丁湾到地中海,从钓鱼岛到南海诸岛,他的青春在深蓝里淬炼,最终长成了一块沉默而坚韧的钢。
空港绽放的光2022年的冬月,长沙黄花机场的航站楼里,多了一个挺拔的身影。转业后的曹雄穿着黑色的监察制服,站姿依然带着海军特有的挺拔。他说机场的跑道也是另一种海,只是浪花变成了往来的航班,而他要守护的,是这片“空中海域” 的安宁。
候机楼的玻璃幕墙外,云卷云舒如同变幻的海图。曹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站成一棵松,目光扫过,总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异常。有次执勤时,一名在候机楼徘徊的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人的眼神游移,与旅客争执时的语态透着刻意的闪躲。海军生涯练就的敏锐,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他缓步上前,礼貌询问的语气里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配合同事形成的合围之势,恰如当年舰上的战术配合。当违规索要服务费的企图被制止,旅客感激的笑容里,他看到了与撤侨时同样的安心。
那些被评为“服务明星”的日子,没有聚光灯的照耀,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帮迷路的老人找到安检口,为携带婴儿的母亲搬运行李,帮助头次乘机的旅客指引到值机柜台…… 他的军礼换成了标准的指引手势,正步走变成了巡逻的稳健步伐,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严谨从未改变。候机楼的玻璃映出他的身影,像一株沉默的木棉,在人来人往中绽放着守护的微光。
泥土孕育的诗2023年深秋,武冈市泉塘村的稻田还泛着金黄,曹雄开启了另一段驻村工作的征程。驻村工作队的宿舍里,墙上的地图被密密麻麻的红点覆盖 —— 每个红点都是一户村民的家。他学会了用方言打招呼,懂得了看稻穗的饱满度判断收成,在山塘水渠的工地上,晒黑的皮肤与村民们别无二致。
大米烘干厂的地基打下时,他正发着低烧。工人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蹲在工地边,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设备安装的草图,声音因咳嗽有些沙哑:“这机器早一天装好,乡亲们的谷子就少一分霉变的风险。”山塘清淤的那些日子,他和村民们一起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冰冷的泥浆浸透了衣裤,却挡不住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当新修的机耕道第一次驶过收割机,轰鸣声里飘来的稻花香,成了他听过最动人的乐章。
在泉塘村的三百多个日夜,他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心愿:李家的孩子想读职业学校,王家的果园需要灌溉设备,陈家的老屋漏雨需要修缮……这些琐碎的字迹里,藏着乡村最真实的脉搏。在他的积极协调帮助下,村民们那些皱纹里绽开的笑容,比任何勋章都更耀眼。
如今,曹雄又回到了机场的岗位上,巡逻的脚步依然稳健。建军节的军号响起时,他或许正在检查岗位上的消防设施,或许正帮旅客捡拾掉落的证件。但那些在深蓝海域练就的坚韧,在田野阡陌里滋养的温情,早已化作他生命的底色。
从海军到监察员,从驻村工作队到空港卫士,变的是制服的颜色,不变的是肩上的责任。就像泉塘村的稻穗总会向着阳光生长,就像南海的浪花永远朝着海岸奔涌,有些灵魂注定要在不同的战场上,书写同样滚烫的忠诚。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军旅传承——不必永远驻守军营,只要把军人的底色融进岁月,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军旗最深情的致敬。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