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鹏
2025年10月31日,Z247次停靠上海松江站,晚风带着微凉,却吹不散长沙客运段长沪车队职工颜海帆眼中的赤诚。他仔细整理笔挺的制服,反复抚平胸前的工号牌,这是他四十二年职业生涯里最寻常的动作,却也是最后一次在岗位上完成——今天,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从“哐当”作响的绿皮车到平稳舒适的塞拉门列车,从二十余小时的漫漫旅途到九小时的高效直达,颜海帆用脚步丈量铁轨长度,用岁月见证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笼”,这是他对初入职时绿皮车的记忆:烧煤的茶炉、可推拉的车窗、拥挤的硬座,还有空气中交织的烟草与泡面味,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那时的列车员,既要做好服务,更得是“大力士”,扛行李、扶旅客,体力与耐力是必备的“硬功夫”。
四十二年光阴流转,铁轨延伸之处,是时代飞驰的轨迹。颜海帆值乘的列车从绿皮车升级为空调车,车厢从嘈杂拥挤变得安静整洁,旅途从“走得了”升级为“走得好”。“以前是‘跑车’,现在是‘服务’”,他的这句感慨,道尽了铁路人工作重心的转变——从拼体力到重细节,从满足基本出行需求到追求优质服务体验,他的人生轨迹,早已与中国铁路的进化史深深重叠。
最后一趟行程里,颜海帆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注与不舍。引导老人找座位、帮旅客搬运行李,这些重复了四十二年的工作,此刻更显郑重。在年轻同事眼中,他是车队的“活字典”,更是服务的标杆。“车厢是旅客临时的‘家’,要让他们感受温暖”,这是颜海帆常说的话,他不仅教会年轻人业务技能,更传递着对岗位的敬畏与对旅客的真心。列车飞驰中,他在车厢连接处驻足远眺,打趣“看着窗外树木长大”,玩笑背后,是对铁轨岁月的深情回望。
2025年11月1日,Z246次列车稳稳停靠长沙站,送走最后一位旅客,颜海帆的乘务生涯画上圆满句号。回望四十二年铁轨坚守,他用一生赤诚诠释了“敬业”二字,用个人成长见证了时代发展。这份跨越四十余年的铁轨情,是无数铁路人坚守奉献的缩影,更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生动注脚。
(编辑:李凌)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