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肖志明
“以前考摩托车驾照,城里乡下来回跑,光路费和时间就耗不起,现在在家门口的派出所操场,从报名、培训、考试到领证一条龙服务,政府和驾校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里!” 近日,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仙女寨村村民李玉怀手持崭新的摩托车驾驶证,激动地向记者讲述着“送考下乡”带来的便利。这场由万宝镇党委、政府牵头,联合多部门、企业共同推进的摩托车“送考下乡”活动,不仅彻底破解了当地群众“考证难、路途远、成本高”的民生痛点,更以“100% 合格率、100% 群众满意度”的亮眼成绩,构建起“培训 + 考试 + 服务”全链条民生服务体系,从源头筑牢农村交通安全防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最初的民生需求调研到跨部门协同攻坚,从科技创新赋能便民服务到专业培训筑牢安全根基,万宝镇用一场覆盖全镇 24个行政村、1个社区的“考证革命”,让 1586 名摸底登记群众中的 755 名参考者全部实现“持证上路”,用沉甸甸的民生成果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一面面饱含深情的锦旗、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感谢信,不仅见证着这场民生工程的丰硕成效,更彰显着基层治理 “为民办实事” 的温度与力度。
一、民生痛点直击:群众的 “考证难题” 与基层治理的 “安全考题”
“摩托车是农村群众日常出行的‘刚需工具’,但‘无证驾驶’不仅让群众出行提心吊胆,更成为基层交通安全治理的‘老大难’。”万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作为娄星区下辖的大镇,万宝镇常住人口近 12万,摩托车保有量超过 8000 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但“考证难”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
此前,万宝镇群众若想考取摩托车驾驶证,需前往娄底市区的固定考场,全程涉及 “报名注册、三力测试、科目一理论考试、科目二场地技能考试、科目三道路驾驶考试、科目四安全文明常识考试” 等多个环节。单次往返市区路程超 20 公里,公交单程需 1.5 小时,自驾也需 40 分钟以上,对于忙于务农、务工的群众而言,“来回跑、耗时间、成本高”成为阻碍考证的主要障碍。
“我去年就想考驾照,科目一去城里考了一次没通过,后来家里老人要照顾、地里的活也不能停,来来回回跑了两趟就搁置了。”仙女寨村村民李玉怀的遭遇,是当地多数村民的共同困扰。更严峻的是,“无证驾驶”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据万宝镇派出所统计,2024年辖区内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中,超 80% 存在“无证驾驶”“未规范驾驶”等问题,部分事故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不仅影响家庭幸福,更给基层交通安全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万宝镇党委书记李洪亮表示,解决群众“考证难”问题,不仅是回应民生需求的“实事工程”,更是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率、推动“持证上路”常态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安全工程”。为此,万宝镇党委、政府迅速将“摩托车送考下乡”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一场以 “破解民生痛点、筑牢安全防线”为目标的攻坚行动正式启动。

二、摸底排查精准画像:1586 份需求清单背后的民生期盼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摸清底数。”为精准掌握群众的考证需求,万宝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李洪亮为组长的 “摩托车考证便民服务专项工作组”,联合镇派出所、经济和生态发展办、各村(社区)劝导员,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地毯式”摸底排查。工作组逐村逐户上门走访,详细登记有考证需求群众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务工情况、电子设备操作能力等信息,最终形成了一份包含 1586 人的“考证需求清单”。
通过对清单数据的分析,工作组发现,有考证需求的群众主要集中在50-70岁年龄段,以务农人员、乡村小微企业从业者为主,部分群众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对电子设备操作不熟练”“白天没时间参训”等附加需求。“1586 人的需求背后,是 1586 个家庭对‘安全出行’的期盼,我们必须精准对接、全力满足。” 这份沉甸甸的清单,为后续 “送考下乡” 活动的精准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也让工作组坚定了 “不仅要让群众‘能考证’,更要让群众‘考好证、会安全驾驶’” 的工作目标。
针对摸底排查发现的问题,专项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解决方案:针对 “路途远”,计划将考场“搬”到群众家门口;针对“文化程度不高、操作不熟练”,安排专人开展“手把手”培训;针对“时间紧张”,灵活调整培训和考试时间,避开农忙、务工高峰;针对“流程繁琐”,协调相关部门简化环节,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系列精准施策的举措,为“送考下乡”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跨部门协同攻坚:打破壁垒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
“送考下乡不是简单地把考试搬到乡下,而是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市区一样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这是万宝镇在“送考下乡”活动筹备阶段就明确的核心原则。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突破“场地、技术、人员、流程”四大壁垒,更需要交警直属一大队、驾管所、技术科、安宝驾校、湖南安保考场等多个单位的密切协作。
为此,万宝镇政府主动牵头,开启了一场跨部门的“协同攻坚”。专项工作组先后 5 次前往娄底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驾管所、交警支队技术科,以及辖区内的安宝驾校、湖南安保考场,围绕 “送考下乡”的可行性、考场标准、流程优化、人员调配等问题展开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了“政府牵头组织、交警部门指导、驾校培训赋能、考场严格执考、技术部门支撑”的联动工作机制。
(一)场地攻坚:派出所操场变身“高标准考场”
摩托车考试对场地有明确要求,科目二需设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通过单边桥”三个项目,场地长度不低于 60 米、宽度不低于 30 米,且需划分清晰的考试区域和安全隔离带;科目三则需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场地设置考试路线。为找到合适的场地,专项工作组联合交警直属一大队的考官,对万宝镇内的闲置场地进行逐一筛选,最终选定了“万宝派出所操场”作为临时考场。
该操场面积约 2000 平方米,平整度高、视野开阔,既符合科目二的考试场地标准,又能有效保障考试期间的交通安全。确定场地后,交警直属一大队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操场进行规划划线,安装考试用的桩杆、坡道、单边桥等设施,同时设置了候考区、休息区、饮水点,配备了遮阳棚、座椅、急救箱等便民物资,让“临时考场”达到“固定考场”的服务标准。“从场地规划到设施安装,我们全程严格按照市区考场的标准执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二)技术赋能:科技创新破解“流程繁琐难题
“以前考驾照,注册、三力测试要去驾管所,科目一、四理论考试要去指定考点,来回跑太麻烦。” 这是很多群众的共同抱怨。为解决这一问题,交警支队技术科主动出击,研发“便携式考试系统”,将注册、三力测试、科目一、科目四理论考试等流程全部“搬”到现场,实现“一站式”办理。
“科技创新让服务更高效、更便民”。通过“便携式考试系统”,群众在现场就能完成注册、三力测试、理论考试等全部前置流程,大大缩短了考证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这种“科技赋能民生”的举措,成为“送考下乡”活动的一大亮点。
(三)分工协作:全链条保障服务“不打折扣”
在跨部门协作中,各单位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万宝镇政府专门抽调 10 名骨干人员组成“现场保障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群众引导、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现场秩序井然;交警直属一大队派出经验丰富的考官团队,负责考试流程的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考试;驾管所全程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流程合规合法;安宝驾校发挥专业培训优势,组建“乡村专属教练团队”,开展 “手把手”培训;湖南安保考场负责考试的具体执行,从严把关考试质量。
“从场地准备到技术调试,从人员调配到流程优化,每个部门都主动往前站一步,没有推诿、没有扯皮,这才让‘送考下乡’从想法变成了现实。”万宝镇专项工作组成员肖志明回忆,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仅用 20 天时间,就完成了考场搭建、设备调试、流程优化等全部筹备工作,为群众“家门口考证”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专业培训赋能:让交通安全法规“入心入脑”
“骑摩托车一定要戴头盔,这不仅是法律规定,更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转弯时要提前打转向灯,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再转弯……”安宝驾校的教练杨师傅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和驾驶技巧。为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得过、会驾驶、守规矩”,安宝驾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前培训。
针对摸底排查中发现的“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对电子设备不熟练”等问题,安宝驾校量身定制了培训方案:将复杂的交通法规、驾驶技巧转化为“接地气”的方言讲解,结合乡村常见的交通事故案例,用“身边事”讲解“安全理”;考虑到村民们白天要务农、务工,培训时间特意安排在傍晚和周末;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众,教练们手把手教他们操作 “科目一模拟答题 APP”;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群众,安排“一对一”辅导,反复培训、耐心讲解,确保知识点全部掌握。
“以前觉得交通法规离我们很远,听教练讲了邻村老张因为无证驾驶、不戴头盔出事故的例子,才知道这些规定都是‘保命符’!”村民陈大叔说,通过培训,他不仅掌握了科目一的考点,更真正理解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了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安宝驾校还根据考试大纲,整理了重点知识点和易错题型,打印成通俗易懂的“学习手册”发放给每一位考生,方便大家随时学习、巩固。
对于首次模拟考试未通过的考生,安宝驾校专门建立 “错题档案”,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培训,直到考生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群众‘凑数领证’,而是让每一位拿到驾驶证的人都能成为安全驾驶的‘明白人’。” 安宝驾校负责人孔靓表示,通过系统培训,不仅提高了考生的考试通过率,更提升了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五、暖心服务护航:让“家门口考证”更有温度
“我今年 62岁了,眼睛不好,看手机屏幕有点模糊,志愿者小廖特意帮我把答题界面的字体调到最大,还耐心教我怎么提交答案,太贴心了!”刚完成科目一考试的村民陈茹英感动地说。在“送考下乡”活动现场,一幕幕暖心场景不断上演,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
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万宝镇政府安排了 10 名志愿者在现场提供引导服务,协助群众完成注册、三力测试、信息核对等流程;考虑到部分老年群众行动不便,志愿者们拿着热水壶,在候考区、考试区之间穿梭,随时提供帮助;考场内还设置了 “医疗服务点”,由万宝镇卫生院的医生、护士驻守,配备了急救药品和设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候考区摆放了遮阳棚、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为群众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
在考试环节,考官们也始终坚持“严格标准”与“耐心指导” 相结合。科目二考试中,有村民因为紧张,在“坡道定点停车”时多次熄火,考官没有简单地判定“不合格”,而是在安全前提下,提醒他“放松心态、慢抬离合、注意观察点位”,让他重新尝试;科目三考试中,针对“行人多、非机动车多”的特点,考官会特意观察考生是否 “主动避让行人、注意观察路况”,并在考试结束后对考生的驾驶习惯进行点评,让考生不仅“考得过”,更“会驾驶”。
“从报名到领证,全程都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帮忙,不用跑冤枉路,不用花冤枉钱,这样的服务太周到了!”村民周国强说,原本以为考驾照是件“麻烦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搞定,而且全程都能感受到贴心的服务,心里特别温暖。
六、成效显著获赞誉:双百答卷书写民生温度
“我宣布,万宝镇摩托车‘送考下乡’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共有 755 名群众参考,全部通过考试,顺利拿到驾驶证,合格率 100%,群众满意度 100%!”在活动总结会上,万宝镇党委副书记周哲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次 “送考下乡” 活动,共摸底登记有考证需求群众 1586 人,因部分群众外出务工、身体原因暂未参加考试(万宝镇已为其登记 “后续补考需求”),实际参考 755 人,且全部通过考试,实现了“合格率 100%、群众满意度 100%”的双百目标。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服务水平,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活动结束后,群众和村委自发组织起来,带着一面面写有 “为民办实事 心系老百姓”“送考下乡暖民心交通安全入人心”“专业培训赋能 安全守护同行”等字样的锦旗,分别送到了万宝镇政府、娄底市交警直属一大队、市交警支队驾管所、安宝驾校、湖南安保考场的代表手中,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感谢万宝镇政府!感谢交警部门!感谢驾校和考场!你们把考场搬到家门口,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大难题,这面锦旗请你们一定要收下!” 茶园村支书刘呈祥在送锦旗时激动地说,“村民之前因为没证,骑摩托车出门总是提心吊胆,怕被交警查,更怕出事故。这次在家门口考了证,群众的心里踏实多了!而且政府和驾校的服务太周到了,培训高效、考试方便,还帮群众解答各种疑问,这真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除了锦旗,仙女寨村的村民们还联合写了一封 “感人肺腑” 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万宝镇政府的同志们没有忘记我们农村群众的需求,交警同志、驾校教练、考场考官也没有因为是‘流动考场’就降低标准,反而用更贴心的服务、更耐心的指导,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拿到驾驶证的那一刻,我们不仅拿到了‘出行凭证’,更拿到了‘安全保障’。今后,我们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不辜负大家的付出!”在驾管所会议室,陈教导员表示:“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一定会以最高的标准为群众服好务”。
万宝镇‘送考下乡’活动的成功,是各部门协同发力的结果,也是我们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盼,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编辑:李凌)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