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网首席记者 李凌北京现场报道
站在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当新型主战坦克的履带碾过长安街的砖石,当歼-35A隐身战机与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呼啸划破云层,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展示。它是一面映照历史的棱镜,将中华民族从“小米加步枪”到“高超音速突防”的百年征程,浓缩为一场震撼世界的国家仪式。
历史之镜:铭记与重构
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胸前勋章的叮当声与新型装备的轰鸣声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和弦。80年前,中国军民以3500万人的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80年后,中国以自主创新的“九天”无人机蜂群、红旗-19反导系统等新质战斗力,向世界宣告:那段用血肉筑长城的历史,已转化为捍卫和平的科技长城。
阅兵式上,八路军、新四军战旗方队与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方阵的同框,绝非简单的符号拼贴。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当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正转化为“一克铀料万吨力”的底气。当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突破和平宪法,当某些国家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这场阅兵用“新域新质”战力的系统性亮相,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历史不会重演,因为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羔羊。
战略之刃:威慑与克制
东风-27导弹10分钟覆盖关岛的威慑力,与“寂静猎手”激光防御系统1美元/次的拦截成本形成鲜明对比,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极致追求。但更耐人寻味的是,8万羽和平鸽与新型导弹同场放飞的画面:当歼-20隐身战机划出优美尾迹时,机腹下悬挂的并非实弹,而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涂装。
这种“威慑与克制”的辩证法,恰是中国对“能战方能止战”的东方哲学诠释。正如军事专家所言:“真正的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当中国展示全球首款双隐身战机协同作战能力时,其传递的信号远比导弹射程更深远——中国追求的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和平,而非以霸权为前提的“安全”。
国际之维:秩序与责任
邀请49国政要、17国军队参阅的决策,将阅兵式升华为重构二战叙事的多边舞台。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确认访华、中俄联合彰显“捍卫欧亚稳定”决心的背景下,这场阅兵打破了西方对“反法西斯主角”的垄断。肯尼亚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中国提供了美西方外的安全替代方案。”
而安排执行过国际维和任务的部队参阅,则将“中国方案”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行动。当维和部队方阵迈着坚定步伐通过天安门时,他们背后是30年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参与25项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厚重足迹。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更是其坚定的维护者。
未来之问:传承与超越
当最后一批国家级抗战英烈名录在阅兵后公布,每个中国县级以上城市都将新增一条以英烈命名的道路、学校或广场。这种“将历史融入地理”的创意,让抗战精神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景。而00后官兵操作着量子加密通信设备通过检阅台时,他们佩戴的臂章上“网络空间防御部队”的字样,标志着中国军队已进入“数字原生代”的全新维度。
从“全民族抗战”到“全要素联合作战”,从“地缘博弈”到“规则制定”,这场阅兵揭示了中国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当“九天”无人机蜂群演示多域协同作战时,其背后是AI算法对百万级数据包的实时处理能力——这种颠覆性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战争规则”的书写权。
当《钢铁洪流进行曲》的旋律最后一次响彻云霄,这场阅兵留给世界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一组关于文明形态的哲学命题:当一个国家能用80年时间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转化为“创新才能止战”的智慧,当一场军事仪式能同时承载历史记忆、战略威慑、国际责任与未来想象,这或许就是中国对“强起来”最生动的注解——不是霸权的扩张,而是以实力守护和平的担当;不是零和博弈的循环,而是与世界共享安全的承诺。
此刻,长安街的银杏叶正泛起金黄,而天安门广场上,历史与未来仍在对话。
(编辑:胡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