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宜龙
“现在的农村道路真的修得好啊!”9月19日,家住娄星区的李先生感慨道。他当天驱车经S227省道、K15县道前往双峰县三塘铺镇桐梓山,全程近50公里,仅耗时1小时10分钟就抵达目的地。
近年来,双峰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通过机制创新、养护升级、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交通基础。
截至目前,双峰县累计建成农村公路超2030公里,不仅实现县域内“断头路”全面清零,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也达到100%,全县3174.853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和常养率双双实现100%,农村路网日益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强化规划引领,织密乡村振兴“交通网”
双峰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将农村公路规划与产业布局、群众出行需求深度融合,科学系统推进路网建设。该县编制并实施《双峰县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建设目标,重点推进“断头路”打通、“瓶颈路”拓宽、“联网路”提升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如今,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农村公路蜿蜒在田野乡间,不仅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农村公路建设合力
面对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实际,双峰县建立高位推动机制,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分管领导常态化督导,实施“周调度、月总结、季讲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明确重点任务、压实责任分工、统筹资金保障,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高效推进。在具体实施中,双峰创新采用“乡镇主体实施+交通部门监管”模式:乡镇(街道)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全面负责工程招标、质量安全管控、资金自筹和环境协调;县交通运输局则发挥行业管理优势,负责规划指导、质量监督、项目验收和资金奖补。这一模式既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又保障工程的专业性和质量,同时缓解县级财政压力。此外,交通、财政、应急、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推行“规划联审、资金联筹、验收联评”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联合攻坚,有效破解资金和审批瓶颈。
完善养护机制,实现农村公路“长制久清”
修路是基础,养路是关键。双峰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属地负责”的联动养护机制,明确各级路长职责,实现从县级统筹监管、乡镇日常巡查到村级实时反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每条道路“有人管、管得好”。
科技赋能也为公路养护注入新动力。双峰县积极引入卫星遥感、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全县农村公路建立“电子档案”,实时监测路况变化。依托4套不停车检测系统,实现对重点路段动态监控和智慧化管理。同时,严格落实“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属地责任,创新“县统筹、乡组织、村落实”养护模式,积极吸纳沿线群众参与日常保洁、绿化维护等基础工作,推动专业养护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既降低管护成本,也增强村民“爱路护路”的主人翁意识。
推动融合发展,释放农村公路综合效益
双峰县坚持“公路+”理念,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让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路”“旅游路”“幸福路”。围绕特色农业布局,该县打造多条“产业路”,有效串联起黄桃、五色米等16个产业园区和万余亩农业基地,带动年产值突破1.5亿元,解决就业2万余人。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同时,双峰着力建设“旅游路”,以曾国藩故居、九峰山森林公园等景区为核心,将10余处旅游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其中,杏子铺镇21公里“最美农村路”将红色文化、溪砚非遗等元素融入沿途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45%,实现“交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
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改变了双峰县的交通面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一条条畅通无阻的农村公路,正如一道道希望之桥,连通内外,交织出百姓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