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肖萍 通讯员 胡赞阳
“以前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现在路面平整如镜,路容整洁美观,路肩绿植郁郁,每晚大家吃了饭都要出来走走!”说起家门口公路的变化,娄底市娄星区大埠头办事处的村民满是感慨。自今年8月起,娄星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推进的“样板路”工程,让30多条乡村公路彻底告别“老旧破”,不仅颜值飙升,更成了打通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精准“焕新”,破解乡村行路难题
在娄星区大埠桥主干路上,刚修补完的沥青路面泛着光泽,新换的护栏整齐排列,路边的绿植修剪得疏密有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坑洼连成片、杂草长到路中间”的模样。
这场“蜕变”始于一场“全要素整治”。养护中心精选41公里重点路段,创新用“AI监测+人机配合”找问题:AI先“扫描”定位路面裂缝、护栏破损等病害。协调组织人工200多人,126台班机械“靶向治疗”。从填补坑槽到清理路肩,从规范绿化到修护安防,每一项都按“零疏漏”标准推进。截至8月底,100%的整治路段已“大变身”,完成34处共889平方米的沥青路面修复,曾经的“将就路”,如今成了村民口中“放心走、看着爽”的样板。
样板引路,全域养护“提档升级”
“不仅要把路修好,更要做出能学、能用的标准。”养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样板路”不只是“面子工程”,更是一套可复制的“养护指南”——明确养护标准的具体化、专业化要求,为后续养护工作提供了清晰依据与操作准则。
如今,涟滨、大埠桥等路段的“样板效应”已显现:周边乡镇照着“标杆”干,主动对辖区公路开展病害整治;过往司机发现,曾经“避坑而行”的路变顺畅了,通行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村民也发现,路边的垃圾少了、绿植多了,村口的路成了“小景观”。从“单点出彩”到“全域提质”,娄星区正推动农村公路养护从“合格就好”向“优质高效”转变。
路通业兴,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路一好,货车直接开到地头,我的菜早上摘、中午就能到城里超市!”娄星区蔬菜种植户周师傅算了笔账:以前路差,蔬菜运输损耗近20%,现在损耗降到5%以下,每天能多赚几百块。
“样板路”的价值,远不止“好走”。平整的道路让农产品外销“快了一步”——本地的水果、畜禽当天采摘就能发往城区;也让乡村“人气旺了起来”,不少游客顺着干净的公路走进田间,体验农家乐趣,带动周边农家乐生意红火。
接下来,娄星区还将扩大“样板路”范围,建长效管护机制、练专业养护队伍。一条条“舒心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在湘中大地铺展出“路畅民安、业兴景美”的新画卷。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