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关细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影片《南京照相馆》上映14天,总票房已突破18亿元。8月7日,农行长沙芙蓉区支行组织大家观看了《南京照相馆》电影,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真实事件为背景,选择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口——照相为手段,通过相片的画面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无言对话,充分展示了照相艺术带来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吉祥照相馆的每一帧影像都是对"活着"的庄严宣誓。当人们主动走进照相馆整理衣冠、展露微笑时,他们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宣告:暴行可以摧毁肉体,但无法剥夺生而为人的尊严。而日军随军拍摄的暴行照片,则暴露出军国主义将人性异化为战利品的本质——那些刻意摆拍的屠杀场景,恰是侵略者自我审判的影像档案。 从影片的开始,冷漠无处不在。侵略者的冷酷无情,从他们用刺刀抵住照相馆老板的脖颈,到随意捣毁珍藏着生命记忆的照相馆设备;那些麻木的围观者,他们目睹暴行却选择沉默,如同相片中凝固的表情一般僵化。最令人心寒的是,面对亲人照片时的沉默——一位母亲捧着孩子的照片,却发不出声音,因为所有的眼泪早已流干。这种冷漠不是温度的缺失,而是人性的荒芜,是战争将人与人之间最后的情感纽带生生撕裂后的丑恶状态。特别是老金当他拉下背景布,让故宫的朱墙、长城的砖石在幕布上依次亮起,黑暗的照相馆突然被劈出一道金光。“咱中国不止南京!”他的吼声像凿冰的斧,让阿昌眼中重新燃起火星。
最震撼的显影时刻,是林毓秀将底片缝进戏服。靛蓝绸缎上银盐颗粒闪烁,如刀般划开黑白画面——她用体温焐热的不只是证据,更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的体温。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冷漠中,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灼热的光芒。照相馆老板明知继续营业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却依然每天擦拭着镜头,等待下一位顾客。他不仅是在照相,更是在记录生命不可剥夺的尊严。一位老人在拍照前坚持要穿上最体面的长衫,他说:"这是给我孙子看的,要让他们知道爷爷曾体面地活过。"这种对生命最本能的捍卫,比任何慷慨激昂的宣言都更有力量。当战火逼近,顾客们自发围成人墙保护照相馆的底片时,我看到了冷漠冰川下涌动的炽热岩浆——那是人类对记忆最原始、最珍贵的守护。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一个镜头,是照相馆的镜头透过破碎的窗户,正对着一堵弹痕累累的墙。墙上的弹孔形成奇异的星图,而镜头则将这些伤痕转化为艺术。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战争留下的创伤可以转化为记忆的图腾,冷漠的外表下可能孕育着更深邃的温暖。导演通过这个镜头告诉我们,真正的冷漠不在于外界的残酷,而在于我们是否放弃了在荒诞中寻找意义的能力。
离开影院时,我忽然理解了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作为一个影评人,如何看待展示血腥暴力场面而引起的不适,甚至于在影评圈里的一些非议,更让我们看到在极端环境下,普通人如何通过拍照这个简单的行为,与世界建立联系,与时间订立契约。每一声快门响起,都是对漠视生命的否定,都是对人性尊严的庄严宣告。在这个被麻木和冷漠笼罩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需要走进自己的"南京照相馆",用爱显影出生命最本真的温暖,而这一点灼热,足以融化任何冰冷的现实。影片结尾,现实中的南京紫峰大厦玻璃幕墙倒映着金秋的梧桐,而1937年的血照片在画中缓缓褪色。这层时空叠映忽然让我懂得:立秋的凉,恰是为了让火种更醒目。当年在照相馆保存底片的凡人,不正是用滚烫的热肠对抗历史的寒流?
走出影院,我摸到手中的纸巾已被攥得温热,夜风卷着落叶擦过裤脚。我抬头看着万家灯火里的流淌的时光,原来我们始终生活在两种温度的交界处:一面是片尾字幕里“吾辈当自强”的灼热,一面是立秋后每阵风都在提醒的警觉。
[作者简介]
关细林,笔名白沙。1966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常宁市白沙镇,中共党员,经济师,华中师范大学毕业,长期供职于农行系统,先后任《湖南金融报》记者、驻衡阳记者站副站长、中国农业银行衡阳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衡南县支行副行长,曾荣获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十佳通讯员”、《湖南金融报》优秀记者、湖南省农行“十佳通讯员”、湖南省分行行史馆荣誉馆员,现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等多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等各级媒体发表各类稿件2 3 2 5篇、其中头版头条3 5篇,《吴行长查“农资”》等75篇评为好新闻。曾参与编写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湖湘文化丛书《古镇白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衡阳市金融志》、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1955-2022)行史馆图文集,共计达1270000字。
(编辑:李昕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