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李凌 通讯员 寇冠乔 刘欢
10月28日上午,湖南机场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机场群智慧运行创新联合体在湖南机场集团正式挂牌,并发布首批创新课题。湖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冯传良,湖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舒行钢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并同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郁,湖南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科协等单位有关领导一起见证创新联合体及合作课题签约。集团有关领导及在长单位科协会员代表,华为公司代表等参加活动。


因势而谋 锚定“新航向”
近年来,湖南机场集团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生态布局,通过智慧化运营、协同化联动为旅客出行带来了切实改变。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流程“无纸化”乘机服务,并生成了第一张电子登机牌;2019年,启动全国首条洲际航线全流程“无纸化”乘机服务;2021年,首批实现省际跨航司行李直挂服务……湖南机场从完善基础设施到提升服务品质,从建设智慧机场到践行绿色低碳出行,从“全流程”无纸化通关服务到缩短截载时间的“黄金5分钟”,从航班保障节点的高效调度到个性化、智能化的精准服务,从保障航空运输的“安全港”到成为“四型机场”建设的“先行者”,每一步跨越、每一步创新都凝聚着对满足旅客美好出行愿景的执着与追求。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正深刻重塑民航发展业态,旅客对航空出行的期待早已不止于安全抵达,更渴望流程顺畅、服务贴心和体验升级。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湖南机场集团因势而谋,锚定科技创新“新航向”,成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驱动湖南民航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应势而动 构筑“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湖南机场通过在集团层面建机制、组队伍、搭平台,出台多个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意义的规划文件及规章制度,成立湖南机场集团科学技术协会,与多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湖南机场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和民航机场智慧安防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依托21个创新工作室,借助“创新创效”论坛、内部成果交易展、“五小”创新成果评审等活动,在智慧运行、智慧服务、绿色低碳、安全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数据,培养了周宇群、伏懿曛、叶健等一批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孵化出22个“创新创效”项目、19个科技创新产品、18个“五小”创新成果,成功打造“空地一体化运行”“‘5G+AI’智慧运行机坪”“机坪智慧监控管理平台”等多个行业精品项目,产生了3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和16项软件著作权,不仅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从“0”到“1”的突破,也对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和产权化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使湖南机场具备了系统化、规模化创新的基本条件。站在新的起点,湖南机场应势而动,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湖南机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张明亮接受媒体采访)
乘势而上 开启“新征程”
唯有创新破局才能掌握主动,唯有协同聚能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产业创新研究院作为机场集团直属顶层创新智库与产业孵化平台,将以“支撑四型机场建设、打造产业创新标杆”为总体目标,以“赋能旅客美好出行”为核心使命,构建一个集“战略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全流程顺畅、全场景温馨、全链条高效”的旅客出行体验。与航科院共建的创新联合体,将充分利用双方创新资源,以“基于AI与机器人技术的机场旅客服务创新与智慧运营提升研究”为课题,在国家重大项目策划、联合项目申报、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创新合作,共同推进民航行业内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开放协同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于旅客需求的土壤。
下一步,产业创新研究院将争当民航科技创新的“领头雁”,聚焦行业“痛点”、企业“难点”、旅客“堵点”,助力湖南民航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做好产业升级与价值创造的“推动者”,牵头攻克机场群智慧调度、货运智慧通关等关键技术,推动集团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全省航空产业添动能;打造协同创新与人才培育的“生态圈”,建立创新课题全流程管理体系,夯实湖南机场集团创新根基。
(编辑:李昕恬)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