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熊芳仙
7月23日,一列装载着板材的集装箱货运列车从广西南宁国际铁路港发往钦州港东站,计划转运至钦州港装船再运往越南海防港。这是继广西贵港“黑货”物流总包专列之后发出的首趟“白货”物流总包列车,不仅填补了区内“白货”跨境运输物流总包的空白,也为广西拓展东盟市场跨境物流体系增添了又一条高效通道。
首趟“白货”物流总包列车启程,是跨境物流服务从“粗放”到“精细”的突破。所谓“白货”,多是家电、轻工制品这类附加值高、对运输要求更苛刻的货物,以往它们跨境运输时,常要在产地、物流商、港口间辗转,报关、转运环节像散落的珠子,串不起来就容易耗时长、成本高。而“物流总包”模式通过串珠成链,把运输、报关、仓储等环节串成了“一站式服务”,以“一次委托、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物流总包模式破解了传统跨境物流“多段衔接、多头协调”的痛点,不仅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这背后是服务逻辑的转变:不再只盯着“把货运走”,而是盯着“怎么运得更顺”,这是服务理念与服务品质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升级。
首趟“白货”物流总包列车首发,撬动了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的“双向奔赴”。东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6.5万亿美元,而东盟国家制造业升温后,对板材、电子元件这类“白货”的需求正猛增——越南家具厂等着中国板材赶工,泰国电器商盼着中国配件补货,以往物流卡壳,常让供需两端“隔着一条河”。如今这趟列车开起来,西南地区的轻工、建材产能有了更通畅的出口,东盟市场的需求也能更快落地。这已不只是货物的流动,更是产业链的“手拉手”,让中国西南的产能优势与东盟的市场潜力,真正拧成一股劲。
往深了看,这趟列车的意义,早已超出一条通道本身,它是区域协同发展中“通道优势”变“合作优势”的缩影。广西守着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路网,也有钦州港这样的出海口,但过去跨境物流多盯着煤炭、矿石这类“黑货”大宗运输,对“白货”的服务存在短板。现在“白货”总包列车跑起来,物流网络进一步优化,未来若拓展到生鲜、精密仪器,配套上冷链仓储、智能追踪,广西就能从“过货的通道”变成“聚资源的枢纽”。而当这样的枢纽多起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就不再只靠“买卖商品”,还能靠物流串联起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让“互利共赢”有了更扎实的支撑。
列车驶向钦州港时,车窗外的风景里藏着新的可能。这趟“白货”列车的首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精细服务成了常态,当产业协同更紧密,当通道真正变成枢纽,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定会沿着这些新通道,走向更热闹、更深厚的未来。
(编辑: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