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晓敏 夏力文
当南粤大地的暑气在夜幕中稍稍收敛,地下二十多米深的珠海机场站隧道内,闷热依旧如潮。8月20日凌晨0时27 分,国铁广州局广州南高铁工务段广州南探伤工区副工长张哲和青工许泽中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踏上了熟悉的钢轨 “问诊”之路。
珠海机场站作为航空与高铁无缝换乘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迎送着世界各地的旅客。暑运期间,珠机城际这条钢铁动脉每日有上百组列车往来,每一寸钢轨都在列车重压下承受着考验。
“今晚要在4小时内完成2.7公里钢轨探伤作业,这里的焊缝要是出问题,就像人的关节生了病,整个交通网络都可能‘卡壳’。”张哲蹲在钢轨旁,手中的小镜子正反射着轨底的细微纹路,语气里带着不容丝毫懈怠的专注。
钢轨探伤如同铁路安全的“体检CT”,张哲和同事们就是为钢轨健康把关的“医生”。在普通人眼中浑然一体的钢轨接缝处,藏着无数需要细致排查的“健康隐患”。许泽中手持铁丝刷反复清理焊缝周围的尘土,金属摩擦声在寂静的隧道里格外清晰:“这些灰尘就像遮住伤口的纱布,不清理干净,仪器就没法准确‘诊断’。”清理完毕后,他熟练地涂抹耦合剂,确保探伤仪探头与钢轨表面零间隙接触,为精准检测打下基础。
张哲手中的探伤仪探头如同精密的听诊器,在钢轨表面缓缓移动。“手捏探头要用中指做支点,贴着轨边移动才稳。” 他一边示范,一边向许泽中讲解波形判断的技巧,“你看这个规律起伏的是焊筋波,像骨头接缝的正常回声。但如果出现突然跳变的波形,就得警惕,那可能是裂纹信号。”仪器规律的“滴滴”声中,两人的目光在显示屏与钢轨间来回切换,“每个焊缝都得像给病人做CT一样仔细,从头扫描到脚,全身覆盖,哪怕 0.1 毫米的裂纹,在高速列车冲击下都可能酿成不可挽救的悲剧。”
深夜,隧道内的温度超过30℃,湿度高达85%,闷热得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滑落,在工装上晕开深色的印记,又被体温烘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暑运期间列车密度大,留给我们的‘天窗’时间只有4小时,必须分秒必争。” 张哲解释道,为了不影响白天的运输,所有探伤作业都在深夜进行,这样的“白夜颠倒”早已成为暑运常态。
凌晨3时45分,随着最后一处焊缝检查完毕,两人直起酸痛的腰背,这一夜,他们在钢轨间作业弯腰300余次。当他们用抹布擦拭双手时,耦合剂与油污混合成的黑色污垢在抹布上留下清晰的痕迹,如同勋章般见证着今夜的辛劳。 张哲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目光顺着向远处延伸的钢轨望去,眼里满是欣慰。
此时的珠海机场站已渐渐苏醒,首班高铁即将驶向远方。在大湾区的钢铁动脉上,无数像张哲、许泽中这样的 “钢轨医生”,用深夜的坚守与专业的执着,为暑运出行筑牢安全屏障。他们的身影虽藏于地下,却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充满安心与温暖,成为大湾区交通网络中最坚实的支撑。
(编辑:李凌)